7月28日上午8时,宁县春荣镇高寺村老红军闫俊杰在家中逝世,享年107岁,他是我省最后一名老红军。7月31日下午,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县春荣镇政府联合举行追思会,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80家单位和个人送上花圈和挽幛,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
闫俊杰1916年9月生于宁县春荣镇高寺村,16岁时参加红军,曾经参与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国富民安的和平年代,他都始终保持着那颗赤诚的革命初心,彰显了一位老党员、老红军的崇高风范。
前不久,笔者拜访了这位百岁老红军,了解了他曾经的那段峥嵘岁月……
1931年9月,闫俊杰参加革命后,任新宁县第三区第一乡文书,1932年5月,参加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1933年,游击队主要活动在正宁县湫头塬一带。
1934年2月,闫俊杰去三嘉塬开展工作。1936年,他与赵铁娃等带领的游击队,重新恢复宁县苏区。
1937年5月,闫俊杰调到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担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扛起了枪。
闫俊杰的祖父是晚清秀才,自小便对他寄予厚望,教他博览群书、识文断字,期望他“学而优则仕”。抗战期间,闫俊杰深知日军入侵,国将不国,于是义无反顾弃笔从戎。
他参军到359旅后受组织调遣留守陕甘宁边区,进行敌后工作,主要作战任务是防止日伪军的偷袭,防御敌军对革命根据地的破坏,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安全。
“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由于物资匮乏,当时部队统一配发的都是草鞋,在彻骨的冰雪中,我的脚冻伤了,冻疮蔓延到了腿上,两条腿都没有了知觉,但是我依然用意志力支撑着身体,艰难地一路紧跟着队伍。”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闫俊杰老人一想起这些往事,依然难以忘怀。
1940年春,闫俊杰调到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从事文秘工作。1941年4月的一天,他根据上级指示单独执行任务时,不慎被国民党自卫队发现。
闫俊杰急中生智,趁敌人不注意,把手枪用上衣包起来,埋在了路边一棵槐树下面。当时敌人到处搜查,没有找到,只好把他带回去进行严刑拷问。最终,敌人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只得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1943年,闫俊杰任远东独立一团指导员。抗战胜利后,闫俊杰所在部队驻守陇东,分驻在庆阳、镇原、宁县、合水等县,一边保卫边区以及党中央的安全,一边维护地方治安。
1947年5月,闫俊杰随西北野战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战役,而后又在贺龙军政大学就读一年,结业后担任连队指导员,1948年后,带领连队先后参加了西府战役及解放咸阳、兰州等重大战役。1951年回乡务农。
心系家国的闫俊杰始终教育儿女、孙子孙女等晚辈要从小向革命先辈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发下爱国愿,立下报国志;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做出有益于他人、社会的好事、大事。
在陆军某部任职的闫俊杰孙子闫强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爷爷说过的话一直是我精神上的‘催化剂’,思想上的‘主心骨’,行动上的‘指南针’,提醒帮助我走好军旅人生路。”
采访结束后,闫俊杰从箱子里取出一个红布包裹,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打开,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红军时期的牛皮腰带。他说,这条腰带从他参加红军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吃不到饭的时候差点拿它“充饥”。
闫俊杰说:“过雪山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忍饥挨饿向前走,走出子午岭梢林,不能掉队。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和信念。人活一这辈子,一次选择就是一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