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等美德已经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熔铸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诞生于黄土高原的窑洞文化,是农耕文明发源地庆阳的重要标识,伟大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数千年文明,其窑洞文化作为农耕文明基因的文脉,续存至今。而窑洞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庆阳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一盏明灯,温暖并激励着庆阳儿女不断进取。庆阳剪纸以其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瞩,2008年6月,庆阳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庆阳剪纸是庆阳人共同的记忆载体,是庆阳的底蕴。让庆阳剪纸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是庆阳人民之福,也是庆阳人民神圣的使命担当。传承好庆阳剪纸艺术,就是在守护庆阳优秀文化成果,就是在让庆阳文化好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这也正是镇原文化馆编辑出版《庆阳剪纸艺术》的主旨。
行走于庆阳的家户街坊,庆阳剪纸如影相随。从两晋到盛唐再到历朝以来,庆阳剪纸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一路踏歌而行,一路征服朝野。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岁月的浪潮席卷着庆阳剪纸一路走到20世纪中后期,祁秀梅的出现让庆阳剪纸抵达艺术巅峰,使庆阳剪纸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更加厚重。祁秀梅,一个地地道道的镇原农村妇女,从最初模仿、创新到传承,一生坚守,匠心独到,终成大师。她被邀请到中央美院传艺授课,中央美院因此增设了民间美术系。她精湛的剪纸技法、高超的艺术造诣让法国友人来访驻足,赞叹不已。她被誉为剪纸界的天才、奇才,真正的剪纸艺术大师。在她的引领下,庆阳剪纸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用自己飞舞的剪刀瞬间就能把当地民俗以及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长期以来,庆阳剪纸与庆阳历史文化习俗相依相随,不论婚丧嫁娶,不管岁时节令,庆阳剪纸都能与庆阳人相伴始终。庆阳剪纸,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形成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乡俗文化、红色文化、老区文化、革命文化为总基调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积累中沉淀,在奋进中前行。不仅如此,庆阳剪纸还呈现着以龙为图腾的龙文化,以鹿为图腾的鹿文化,这在国内其他地方近乎绝迹,而在庆阳剪纸中却一直蕴藏并神奇地延续保留了下来。如剪纸“寿花”,既有鹿头纹样的原始图腾形态,又有生命之树的植物形态,这是两汉时代最具典型标识并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和纹样,在中国民间剪纸中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就是庆阳剪纸最具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庆阳剪纸,是历史文明的见证,是历史文明的传承,是庆阳文化的根和魂。
文化遗产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我们的子孙万代。既然庆阳剪纸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继承庆阳剪纸文化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构架多样态文化传播体系,是镇原文化馆孜孜以求的探索与实践,喜见镇原文化馆能够从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庆阳文化优秀成果的站位出发,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擦亮庆阳文化瑰宝,让庆阳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精心组织编辑《庆阳剪纸艺术》,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这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作为根本遵循的实践成果。守护好庆阳剪纸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庆阳人的文化认同、增强庆阳人的文化自信。
庆阳剪纸文化有着熠熠生辉的过去,也应该有闪闪发光的现在,并且还要生机盎然地走向未来。仅仅将《庆阳剪纸艺术》出版发行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用庆阳剪纸艺术的精华和所蕴藏的价值,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为乡村振兴、城镇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希望《庆阳剪纸艺术》出版发行,能够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庆阳文化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脉不绝,让历史记忆绵绵悠长。
欣闻家乡镇原文化馆克服重重困难,花费大量精力,组织编写《庆阳剪纸艺术》,由是钦佩,遂发如上感慨。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