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阳光落在古墙上,夏日清风拂过屋角旁,灯火点亮了昔日的旧庙,鼓乐迎来了故事的高潮。我们穿过千年时光,从戏子的眉眼上看到了当年的模样。
北方的夏天不是太热,早晚还有点凉意。晚饭后,我们相约去看戏,西下的夕阳就像一个滚动的圆球徐徐地落进云层里,空气里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花香味。孩子们在路上嬉戏,奔跑,不时惊起路边草丛里的野兔,住在村里的庄户人家也开始做饭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缕一团的白烟从烟囱里冒出,升向天空,越来越淡,最后变成云朵。
戏院坐落在和平村卧虎山的半山腰。这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相传有上百年的历史。戏院外面,一些摊位整齐地排在路两边,有烧烤、棉花糖、蔬菜、水果……或许这些商贩此行的目的并不在于赚得多与少,只不过是为了看那夕阳微斜、草木成荫;望这风起云涌、烟火人间。
戏还没有开演,老人们就坐在一起聊家常。 孩子们就像一窝蜂地跑出跑进,这熟悉的一幕,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就会唱大戏,我们也像这些孩子一样在戏场里奔跑。那个时候,戏场里没有做买卖的商贩。孩子们吃的一般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戏院旁边也有小卖部,也有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去小卖部里买几毛钱的葵花籽和水果糖。他们在前面边吃边走,我们就跟着在后面看热闹。他们会给我们每人分几粒瓜子,也会把一颗糖咬碎,每人嘴里放一点点,那一点点的糖,可以甜一个戏院。
对于看戏,我纯属于凑热闹,根本是听不明白的。只听到咿咿呀呀的,听多了反而糊涂,以前是,现在亦是。
戏台上的小丑不停地翻着筋斗,惹得台下的观众大笑。只见小丑翻着筋斗进去了,又出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颤巍巍地边走边唱,从戏台上唱了几圈就进去了。然后又出来一个老旦坐着唱。我对这类戏很不感兴趣,最怕他们唱很久。这情节让我想起上学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课文《社戏》。
鲁迅先生在课文里有一部分的内容大概就是这样写的:“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当初他还只是踱来踱去地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
我想,小时候看戏大概都是如此吧,都挑自己喜欢看。其实,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懂,只是悦于女旦或者小丑罢了,或者是自己认识的人出来唱就多瞧瞧。
童年往事几回首,辗转间,少年白了头。昔日旧梦今犹在,望西楼,我心一片秋……
回头看到旁边有几位大爷看得津津乐道,悄悄地问他们唱的啥戏?他们说是《牧羊圈》,我打开百度搜了一下。牧羊圈是讲述了唐代西凉节度使黄龙造反,朱春登代叔从军征讨的故事。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朱春登放饭》的戏,问了旁边的大爷,他们说,牧羊圈是全戏,朱春登放饭是这部戏里的一小节,还说等会儿就演放饭的部分了。
天色已暗,朔月当空,点点星光闪烁,照亮了历史长河。我仿佛看到了太平盛世下的古长安,也是那月光皎洁,戏子多情;又似乎身临其境了当下的物阜民丰,也是这霓裳一曲千峰上,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