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高 宏丨一路向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十多年来,西峰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令人欣喜,也令人惊讶,这是当年的人们始料未及的。五里铺、十里湾等这些老西峰人曾经非常熟悉的地名,如今已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脑海,被一些新的城市地标和名称所取代。

三十多年前,从如今的人民医院向南,沿着唯一一条通往西安的公路走出几百米,就是一望无际平展展的塬面,种植着各种蔬菜、秋粮和果树。这些秋粮被收割以后,就会种上冬麦,来春,这里便青青一片。夏季,麦子成熟,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阳光明亮,大地流金。古老的原野上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气象万千,如同油画一样美丽。

如今,这里已建成西峰的新城区,高楼大厦,栉比鳞次;宽阔的岐黄大道,取代了当年那条狭窄的省道。坐在发往董志的1路公交车上,听着智能语音播报的这些站名:电信家园、财政大厦、联通公司、和谐广场、万达广场、世纪新村、金三角,长兴园、石油东路、第二人民医院……令人感慨万千、心神振奋。

当年从西峰城区到董志上班没有公交车,私家车极其少见。大家大都骑自行车上班,个别人有摩托车。有趣的是,每天早晨,打工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乡下各处涌向城里,傍晚自行车流又从城区涌向乡下的四面八方。周六下午,骑着自行车从城里由北向南走的,一定是家在农村而本人在城区上班的;而由南向北往城里走的,则是家在城区而人在乡下工作的。在每个日出和日落之时,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像两股泾渭分明的水流,涌动在城市和乡村的道路上,行色匆匆,风雨无阻。年关将近时,村里的人们涌进城里置办年货,街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流络绎不绝,自行车流川流不息,仿佛是两条由人形成的生命之龙和由车形成的钢铁长龙。正月二十的“社火节”上,自行车流更是延绵数十公里,令人极为震撼。

之后的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董志上班,便一直行走在西峰到董志的这条路上。早上由北向南,傍晚由南向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亲眼见证了五里铺、十里湾及金三角的变化。金三角也是这二十多年才有的,之前那里是董志和后官寨两个乡镇交界处的一个村子。如今的西峰街区,自行车已经很少见了,代之以一个车水马龙的全新世界。

城市一天天向南延伸、拓展,并和董志连在了一起。那些耕作了上百年的农田、居住了几代人的农家小院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替代;那些曾经的乡间小路、屋顶上的袅袅炊烟,以及春耕夏收秋播冬藏的劳动场景,也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这里是具有现代化城市气息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市政办公大楼、和谐广场、体育馆、海绵运动绿地等。

屹立于南湖之上的彩虹桥逐渐取代了小什字的金象,成为西峰的标志性建筑。那里本是一片平整的庄稼地,为了改善城市气候,在政府的决策下,围田造湖,引水入流,形成人工湖泊,彩虹桥横跨于湖面之上。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之时,桥上彩灯闪烁,犹如一挂瀑布悬于夜幕之上,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与湖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梦幻迷离。音乐喷泉悦耳明目,水幕电影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拍照,流连忘返。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路向南,又一路向北,几十年来,我从青年走到中年,又从中年将要步入老年。在这条曾经的乡间小路上,从骑自行车到自驾和乘公交,这里的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不停行走着。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发展,唯一没变的是留在记忆深处的曾经和过往。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