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也说读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付兴奎

前日,在任之先生的书法工作室,无意间说起有关读书的话题,先生对一个读了很多书但一无所获的学生非常不屑。仔细一想,倒也觉得不无道理,这种连书名和作者都想不起来的书不读也罢。

和很多人一样,在过去很长时间,我自己也是读了很多书,从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典作品到自己担任评委的李梦阳文学候选作品,从孔夫子网上淘来的旧书到朋友们赠送的新作,当然也包括一些以斧正研讨为由让自己写序、写评的手稿,如果认真盘点一下,我一年读过的书数量恐怕也不会少于百八十本。但要论起读书的收获,连我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和任之先生说的一样,在我读过的书里,自己能够记住作者和书名的确实寥寥无几,更何况能够说得上书的内容特征和精彩片段了。这倒不是说作家们的作品和文字有多么不堪, 关键是自己和很多人一样,在读书这一问题上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一本书,既想拿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也想吸收写作方法撬动自己的创作,当然也包括与别人谈到读书时的虚荣心满足,如此多的企图和想法,一无所获肯定是情理中的事情。我不敢说,自己这一年的书白读了,只是没有达到最初阅读的目的。

某天早起,在手机里看到一篇名叫《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古文》的微文,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心中很是激动。其中有很多篇,自己竟然能够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不仅如此,甚至还能回想起当年语文课堂和早自习课的情景,想起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阅读的场景。比如在农场的车辕上平生第一次接触的拗口而又可笑的《黔之驴》,背不过不准吃午饭的《师说》,被老师打断一根教鞭的《为学》,几分之差不得不复读的一年的《子罕献玉》,当然,也包括在校园和同学较劲互拼到底的《离骚》,在公开教学中不拿课本脱稿讲解的《孔雀东南飞》,在阶梯教室里给学生边讲边背的几十首朦胧诗,在学校大操场上给学生讲述武侠小说情节和纳兰的词……那时候的记性,不光别人觉得不可思议,就连自己也觉得沾沾自喜。如果当时有个诗词大会鼓励一下,我觉得自己记下的诗词绝对会被现在要多。

我不知道自己的记忆力是从哪一天开始衰退的,也不知道那些引以为荣的诗词什么时候从脑海里消失的。我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越来越广,但心智却越来越弱。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获得的荣誉和挂在名字前面的头衔越来越多,但读书的自信心却越来越弱。从前,我之所以能够不厌其烦的背诵一篇文章,除了应对考试,更多的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喜欢。对于我来说,那些千年流传的经典,是比饭好吃的食品、是比衣裳华美的装束,为了一本书、一个作家,我甘愿在课堂上被老师责备、甘愿多上一年复读班。

小时候,因为没有读书的条件,大家经常为一本“少皮无毛”的破书争得头破血流。长大了,为了能够多读书,我甚至不惜克扣自己的伙食费,为的只是能够买一本新华书店门前三分钱一本的《朝花夕拾》。而现在,尽管我个人的藏书有很多,但阅读的效率却远远不及上学时候的零头。

我周围有很多像模像样的读书人,不仅自己读不好书,而且还要误导别人。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好的书,一到他们那儿就变成了烟雾和泡沫,我更不明白口若悬河的他们,为什么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不受人待见。他们非但不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而且翻过来埋怨世事不公,人心不古,没有理解他们的知音。其实,我看他们就是让那些急功近利的读书方法和态度给贻误了。读书,不是做生意,花的本多,赚的钱就多,或者,一本书读完,非要收获点什么。他们在书的选择上过于轻率,不懂得取舍,从而充当了装书的口袋。更重要的是学而不思,过分注重表象上的感觉,从而轻视了思想上的深邃和艺术上的开阔。其实,这种半通不通的读书倒不如不读,因为,和不读书或者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相比,他们虽然多了点碎片化的知识,却少了对书本原始的敬畏。

每当新年伊始,有很多人就开始做读书的计划。知耻而后勇,这种想读书固然精神可嘉,但一定不敢贪多贪大。陇原读书会的郑晓红老师说:“翻开书页,就像铺开一卷无际的河流。”这条河不是不加思索的简单的流淌和宣泄,也不是春风得意式的往返和留恋,而是要在不断的流动中滤去水中固有的泥沙,努力完成对自我的重塑。

我个人以为读书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专注而不旁骛,像古人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盯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字一句地读,一心一意地读。二是沉静而不浮泛。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千万不敢像《世说新语》中的华昕,把注意力放在过往的行人身上、放在做官挣钱上。三是严谨而不呆板。柳宗元的“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务求精确,但也要活学活用,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四是入世而不媚俗。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任何娱乐化、功利化的作秀,只能是南辕北辙,让你离书越来越远。

不要企及一本书能够填补所有的贫乏,也不要想着一篇文章能帮你解决所有的困惑。滋养精神的过程比滋养身体甚至还要漫长。读书能改变的东西肯定会有很多,我想说的是,大家在变充实的时候千万不要变庸俗,在变丰富的时候千万不敢变膨胀,在变自由的时候千万不敢变虚无。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