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以“大”聚“神” 书写百年家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阎晶明

长期以来,书写百年历史、表达家国情怀,成了一代代中国作家投入创作的理想抱负。刘伟宏的长篇小说《大原》同样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创作的作品。

长篇小说《大原》是一部具有史诗追求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大”为文眼,聚拢了厚重的精气神。

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大气象派生厚重之作。最近一两年出现的长篇小说数量特别多,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而在这样一个景象当中,西部作家,特别是甘肃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体现了他们既是共性又有特性的创作风景。比如徐兆寿的《鸠摩罗什》、叶舟的《凉州十八拍》,再加上刘伟宏的《大原》,从这三位作家的三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作抱负之大,表达欲望之强烈;从他们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叙事上的饱满度、历史纵深感和艺术独特性。二是大立意决定漫长跨度。《大原》的立意就是一个“大”字。当然不管从地理意义上说,还是从其他意义上说都给人以大的感觉,高原、平原、莽原,都是辽阔广大的。也许在初创时,作者并没想好自己是写100万字还是50万字,就像他在创作感言中所说的“一发而不可收拾”。这部作品共计115个章节,实体书近1000个页码。其中时间跨度有120多年,是从清同治年间开始,一直写到了1990年代。这个历史跨度,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的刘伟宏而言,许多是未曾经历的历史。当然也有新时期以来,作者所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于是这部作品既有非虚构纪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另一面。《大原》的历史跨度甚至超过了百年史的跨度。三是大抱负需要凝练主题。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写了家乡黄土地上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历程。在记述地方史的同时,将其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厚重的精气神。所以说,这也是一部书写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小说。用作者的话说:“该小说的虚线就是指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实线就是指唐、王、金三个家族的恩爱情仇、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活动过程。”他不是为了展现董志塬有怎样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写,而是努力把国家民族这120多年来经历的风云,全景式地展现出来。四是大体量可见创作艰辛。在长篇小说《大原》定稿百万字的过程之中,刘伟宏历时4年,先后13次修改,查找资料,阅读名著,实属不易。他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无怨无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大原》在地方性的书写和方言俗语的运用方面也是高度自觉的。作者创作的这100万字,自谦积累没有那么深厚,但这部作品并没有让人感觉在文学语言上有稚嫩或者不成熟、不到位的印象。这是因为,作者的地方性书写弥补了我们习惯上所认为的文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性,使他一出手就是风格鲜明的作家。在我看来,《大原》的这个特点,与最近两三年来中国很多主流作家在小说语言上、叙事所采用的独特的地域性有着同构色彩。那就是大量使用自己所能够熟练掌握的方言俗语,不但让人物对话融入其中,而且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也以使用这种方言为底色。它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陇东方言。同时,我也想给作者提一点建议。方言词汇的含义十分丰富,要注意其在不同语境中所产生的语言效果,应该精确注释。需要仔细甄别和体会该词汇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而做准确的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人物、故事。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