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中国民俗风 庆阳香包情】“独臂绣娘”杨娜绣出花样生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根针,一缕线,一只手……针走线游之际,原本普通的丝线在“独臂绣娘”杨娜指尖上,不断变幻为雍容华贵的牡丹、戏水的鸳鸯、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等。这些年来,凭着对陇绣一腔热爱,杨娜用手中小小的绣花针,给自己绣出了一片锦绣天地。

今年50岁的杨娜是环县耿湾乡桃树掌村人,初中毕业后,嫁到了同乡潘掌村。婚后,先后生了两女一儿,小日子平淡中透着幸福。

2001年,为增加家庭收入,夫妻二人商量后,买了台榨油机,办起了榨油坊。谁知,榨油坊办起不到一年,杨娜在操作机器时,不慎将整个右臂卷进皮带轮,不得不截肢。

“一个健全人突然成了残疾人,心里落差不是一般大。刚开始两年,我怎么也走不出来,经常唉声叹气,对啥都提不起兴趣。”杨娜说,面对体弱多病的公婆,和三个尚且年幼需照顾的孩子,她尝试着忘记痛苦,面对现实。学着用一只手做饭、缝衣、干农活。由于失去了整个右臂,身体变得不平衡,经常会摔倒,但生性要强的她都咬牙挺了过来。如今,虽然少了一只手,但家里家外的农活,一样也难不倒她。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庆阳当地素有刺绣传统。杨娜的奶奶和母亲是扎花、做鞋高手,十一二岁开始,她就跟着大人绣鞋垫、枕头顶顶等针线活了。

杨娜说自己成了残疾人后,亲戚邻居非但没歧视,反而经常帮她。“像鞋子、衣服我一只手做不了,需别人帮忙。但鞋垫、刺绣等薄一些的东西,就用左手和右脚配合起来做,慢是慢了点,但能做出来,我就经常帮她们做一做。”

白天要操持家务,和丈夫一起干农活,杨娜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绣两三个小时,晚上7点以后开始,一直绣到11点左右才休息。“只要一拿起绣针,我就全身心沉浸在刺绣的美好世界里,不知不觉,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忘记了所有的烦忧。”由于她绣的花针脚细腻,配色好,立体感强,大家都很喜欢。

2014年,儿子考入县城高中,杨娜跟到县城陪读。为赚钱补贴家用,她四处找工作,却因身体残疾多次碰壁。

心灰意冷之际,无意中,她看见邻居在做编织工艺品卖钱。这个发现无疑给她灰暗的生活带来了一线光亮。

“当时就想着把编织、刺绣的活学好,做更多的手工产品赚钱补贴家用,分担丈夫压力同时,也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她白天跟着邻居到编织店里学,晚上在灯下自己练。利用左手和右脚相互配合,每天坚持练习10来个小时,不到10天,就学会了编织原理。很快,她编织的抽纸盒等几十件工艺品就销售一空,更增添了她的信心。

比起绣鞋垫、枕头顶顶等,编织更费力气和手劲,这对杨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后来,她就把重心转移到相对省事的陇绣上,一直坚持到现在。

陇绣的特点是厚重、神秘,多半以历史纹饰为重点,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花卉虫鸟乃至人物,形式有香包、衣袖、桌裙、枕顶、鞋垫等。针法有平针、扎针、齐针、绷针、叠锁、垫绣、补绣、打节等一系列工序,作品给人以黄土高原特有的粗犷、敦厚和朴实之感。

为迎合市场需求和年轻人喜好,杨娜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作了《卡通十二生肖手机包》。把十二生肖图案以卡通人物形象画出后,用手工纳绣的方式绣在手机包上,不仅形象逼真,更具实用功能。

这些年来,杨娜身残志坚的奋斗精神备受社会关注同时,也为她赢得不少荣誉。最美环县人、庆阳市“巾帼创新业,喜迎十九大”陇原巧手编织类二等奖、三八红旗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金针花创意大赛铜花奖、全市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第七届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刺绣项目二等奖……

杨娜说,现在三个孩子都大了,快80岁的公婆年事已高,2018年,她回老家后,开了个刺绣工作室。这些年,经过不断培训和学习,她的刺绣技艺逐渐提高,每年凭借网络和回头客销售收入至少3万元,今年目标是争取卖到4万元。目前村上有4个妇女跟着她一起做刺绣,她的想法是把村里更多的妇女带动起来,让大家加入到这个行列,共同增收致富。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