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庆阳五绝】道情皮影:影绎古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鹿鹤同春》 魏锋征摄

庆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丰厚,风格鲜明,灿烂多彩,独树一帜。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庆阳五绝”——香包、剪纸、刺绣、道情皮影、陇东民歌更是誉满天下。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以丰富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为基础,通过成功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打造了庆阳五绝名片,培育了骨干民俗企业,造就了民间艺术人才,兴起了民俗文化产业,开拓了广阔销售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庆阳市先后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皮影之乡”“窑洞民居之乡”“荷花舞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等十多项命名,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庆阳香包绣制”“环县道情皮影戏”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庆阳五绝之一的道情皮影,以优美婉转的道情音乐唱腔、精湛的皮影制作和表演著称。俗称 “唱牛皮灯影子”,即用牛皮刻成的各种场景人物,用灯影照在“亮子”(幕布)上表演,一般演唱班子三五人不等就可,题材不一而足。

1987年,由著名皮影艺人史呈林、谢正礼等6人组成“中国甘肃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赴意大利进行访问演出,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第一次走出了国门,被国外友人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2003年10月,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10个试点项目之一。2007年,文化部将环县道情皮影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备名录。

道情皮影作品欣赏

《后花厅》  张新合 摄

《皇帝出行》 魏锋征

《断桥》  魏锋征

《蛟龙驹》  赵彩霞 摄

《金山寺》 魏锋征

《八仙过海》  俄少飞 摄  

《三英战吕布》  俄少飞 摄

《帅账》   赵彩霞 摄

《坐堂》 魏锋征

《头梢——生角、净角》  魏锋征

道情皮影异彩纷呈

2005年12月25日,在道情皮影普查时拍摄的”一驴驮“。通讯员 樊九宵 摄

2009年7月3日,群众观看道情皮影。庆阳融媒特约摄影 张步农 摄

2010年9月26日,木钵镇韩洼子村道情皮影戏韩家班骑摩托车下乡演出。庆阳融媒特约摄影 张永鑫 摄

2011年8月30日,环县第三届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开幕式演出。庆阳融媒特约摄影魏锋征

2012年1月21日,春节期间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第十次出国赴新西兰交流演出。庆阳融媒特约摄影 张永鑫 摄

2013年6月23日,皮影雕刻艺人在户外展示皮影工艺品。通讯员 文璟 摄

2018年8月31日,环县道情皮影艺人在演出时通过快手直播。通讯员 耿改琴 摄

道情皮影演绎传承。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道情皮影展厅。庆阳融媒记者 赵彩霞 摄

观看皮影戏。魏锋征

国家级传承人高清旺的妻子、女儿也跟着雕刻皮影。通讯员 文璟 摄

皮影雕刻。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皮影雕刻传承。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皮影着色。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皮影进课堂。庆阳融媒特约摄影 张永鑫 摄

皮影戏表演传承。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皮影戏演出。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皮影演绎。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皮影着色。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双手对舞百万兵。通讯员 文璟 摄

夜间窑洞皮影演出。通讯员 文璟 摄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