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世家传承 匠心坚守—— 贺彩霞的剪纸情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17日《陇东报》周末特刊版。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画中有字,字中有画;有的取形,有的取意;四季花鸟,四时光阴……当锋利的剪刀遇上脆薄的纸张,伴有手工温度的剪纸作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缤纷多彩。

生于剪纸世家,前半生由母亲指引,踏上非遗传承之路,后半生潜心创作,年近古稀的庆阳民间剪纸艺人贺彩霞,循着母亲的脚步,沉浸坚守,匠心破局,在民间剪纸的田野里勤奋耕耘,播洒汗水。

贺彩霞展示剪纸作品。

出生世家 幼年入行

走进庆阳市博物馆,在庆阳本土剪纸大师张玉珍专题展区,一幅幅剪纸作品古老而又悠远,尽管纸质已显陈旧,可作品的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显珍贵,瞬间便把人们带回到那个红色的年代。

这些珍贵的剪纸作品都是张玉珍的女儿贺彩霞精心收藏的,这一件件作品,既是张玉珍一生的写照,也承载着贺彩霞成长的记忆。

1955年6月,贺彩霞出生于西峰区董志镇周岭村。村里老一辈的妇女擅长熏样剪纸,画好样纸、贴在打湿的木板上、煤油灯熏黑、晾凉、撕下样纸、剪去黑色部分……这种原汁原味保留古老花样的剪纸方法,让贺彩霞感到新奇不已。

贺彩霞剪纸的手部特写。

贺彩霞的母亲张玉珍是庆阳有名的剪纸大师,她的剪纸作品精妙绝伦。受母亲影响,贺彩霞从小就喜欢剪纸这门技艺。上小学时,贺彩霞的衣兜里一直装着一小沓纸和一把小剪刀,课间,别的小朋友都出去嬉戏打闹,她则忙着剪纸。一手握剪,一手轻轻摇动纸片,不一会儿,一朵艳丽的窗花就在她的手中绽放。好奇的同学都围着她,嚷嚷着要她剪这个剪那个。

牡丹、家禽、虫鱼……这些庆阳剪纸中最常见的元素,也是练习剪纸基本功的绝佳题材,虽然纸面不大,但要真正剪好却不容易,所以在这方面,贺彩霞下足了功夫。

在贺彩霞的不懈努力下,她小小年纪就在剪纸艺术上崭露头角,9岁时,她的剪纸作品《红色牧养员》入选“甘肃美展”。

1980年,贺彩霞进入原庆阳县文化馆工作,一头扎进她酷爱的民间艺术的汪洋大海里。和其他工艺不一样,现代化工具无法在剪纸领域应用,仅凭借一把剪刀,好坏都在一双手上。文化馆工作的磨炼,让贺彩霞的剪纸功力得以精进,她的剪纸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期。

贺彩霞翻看剪纸小册。

1983年,贺彩霞随军到新疆,在某部担任美术老师,教学的同时,贺彩霞没有停下手中的剪刀,剪纸的题材也扩展到校园、部队。也是在这期间,贺彩霞举办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剪纸展览。

1993年,贺彩霞回到庆阳。1995年,贺彩霞陪同母亲张玉珍在北京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与会期间,她协助母亲现场表演剪纸,以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中国妇女的风采,受到了各国代表的称赞。这次经历,也更加坚定了贺彩霞坚持剪纸的信心。

追循母亲 推陈出新

2003年春节前,《甘肃日报》刊登了一组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这是张玉珍此生发表的最后一组作品。作品发表一个月后,张玉珍便永远告别了手中的剪刀,她的剪纸人生戛然而止。

“在剪纸艺术上,母亲收获了属于她的春华秋实。”母亲去世后,贺彩霞把满满的思念和无穷的回忆化为创作的动力,沿着母亲的脚步,在剪纸创作的路上继续前行。

在传统剪纸技能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基础上,贺彩霞开始尝试创新,但这并非易事。2017年,贺彩霞想创作一幅反映庆阳民风习俗的剪纸作品,提炼元素、设计构图……连续构思了好几天,却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贺彩霞的剪纸作品《黄土风情》。

整整1个月时间,贺彩霞一门心思扑在作品的构思设计上,在无数次推翻设计并重新构思之后,贺彩霞终于完成了剪纸作品《黄土风情》的构图雏形,随后她又耗时1个月,细心剪刻。在这幅作品当中,不仅有陇东民歌《采花》《绣荷包》及碾米、织布、回娘家等元素,还有庆阳本土的飞鸟家禽、植物昆虫等元素,最令人称奇的还是拱形窑洞的造型和近百种元素恰如其分地归位。这幅剪纸作品在2020年7月“庆丰收迎小康”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以传统剪纸风格为基础,融入庆阳特有元素,结合现代装饰手法,反映时代主题,贺彩霞的作品倾注着她内心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4月,四川凉山发生火灾,很多年轻的消防员遇难,贺彩霞一边看着新闻报道一边落泪。《冲出火海》《百炼成钢》……贺彩霞持起剪刀,将希望与平安的愿望化成创作元素,创作了10幅消防员群像剪纸作品,这组作品也成为消防宣传的新亮点。

贺彩霞翻看自己与母亲的照片。

《菊花》《扶贫政策就是好》《生命树》《托起梦想》《陇原之秋》……如今,年近古稀的贺彩霞共创作了2000多幅剪纸作品,百余幅作品先后在《甘肃日报》《陕西日报》《工人日报》《新疆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

“剪纸易学难精,特别需要静下心来。”贺彩霞回忆,有一次,母亲张玉珍教她剪纸技巧,当讲至线条表现、虚实结合的部分时,她就坐不住了。“当时,母亲气哭了,有点恨铁不成钢。”贺彩霞说,后来自己回想起来,她才真正领悟了母亲的苦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此后的创作中,贺彩霞不忘母亲教诲,力争做到稳、准、巧,因为在贺彩霞的心中,剪纸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她怀念母亲、寄托思念的一种方式。

守望传统 匠心传承

秋日的黄土大塬,酷热还没完全散去,走进西峰区董志镇寺里田村郭家大院,冬暖夏凉的窑洞被一幅幅或大或小、或简或繁的剪纸作品装扮得喜庆、温暖。贺彩霞的剪纸展室,不时有人拜访并驻足欣赏。

贺彩霞的技艺传承,依然深深烙着传统的印记。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边角碎片落地,鲜红的颜色与生动的形象,一下子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回应。

贺彩霞给民间艺人介绍剪纸作品。

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十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贺彩霞特意设计了《梅》《兰》《竹》《菊》剪纸作品,目前,这些作品正在装裱中,将会在节会上精彩亮相。

“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便与我们一家人有着不解之缘。”贺彩霞回忆,2002年元旦这天,市上主要领导前往贺彩霞家中慰问母亲张玉珍,母亲对庆阳民俗文化如何走出去,浅说了自己的想法,一席话引起了领导们的重视。当年6月6日,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隆重开幕。

20多年的光阴,借助历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庆阳剪纸非遗文化从农家窗棂登上了大雅之堂,也从庆阳的农家小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剪纸就像默默流淌的血液,走近现代人的身边,也滋养着贺彩霞等民间艺人的灵魂。

贺彩霞的剪纸作品《喜上眉梢》。

作为前塬派剪纸传承人,贺彩霞担心手艺会失传。为此,她利用一切可以展示庆阳民间剪纸的机会,积极参展,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建队伍、办活动……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演变,更好地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今年47岁的郭金芳,是合水县肖咀镇博华希望小学的教师,作为贺彩霞的得意弟子之一,郭金芳不仅将民间剪纸带进了当地课堂,还带动了整个肖咀镇民间剪纸的兴起。今年刚刚退休的周淑霞,从小受到家人的影响,喜欢剪纸,在与贺彩霞的交流、切磋中,剪纸技艺突出,目前,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今,新一代民间艺人在传承中创新,探索中前行,艺术水准日臻熟练,各领风骚。一代代庆阳剪纸人凭一把剪刀,使单薄没有生命力的平面纸张陡然充满生气,龙游鱼跃,鸟语花香。

贺彩霞近照。

60余年的剪纸路,岁月沉香,贺彩霞仍默默努力着,是热爱,是追求,是执着,也是传承。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