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刚国,汉族,1966年3月出生,民盟盟员,山东莘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教授。现任陇东学院院长。
一根彩线绣香包
辛刚国
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摄
又到端午。划龙舟、食粽子,各地皆然。在陇东,戴香包、送祝福,最具地域特色。那一款红红的、饱满的香包最受人们喜爱。市民广场上,民间微型的荷包骤然放大,两三层楼高的“空间香包”雕塑赫然入目,表征着精神气韵的尽情释放。
香包,得名于其状如包,靠得是巧姐巧手,堪称标准的女性艺术。“八岁学针线,十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流行的民谣述说着农闲时节,家家户户的巧儿们穿针引线,一款款造型活泼的绣品妙手天成。赠送亲朋,妆点门饰,满足心理需求及生活的实用。不消说,群众基础非常牢靠。
香包的制作有着千年历史。线有多长,香包历史就有多长。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出土文物实证当年的图案、造型,如今依然绵延流传。许多民间的制艺,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不必追溯更为久远,一所金代寺院双塔遗址下面,考古发现竟然有两块香包作为镇护塔基之宝,无论色泽、针线,还是莲藕(怜偶)寓意,千年出土,依然令人惊叹。
小香包承载着大历史。放眼当下,香包不算怎样的稀罕物儿,南方北地,均有产做。有人疑惑,为什么它会早早诞生于庆阳?此非偶然,与香包所需材质有关。庆阳是农耕文明发源地。周先祖不窋、公刘在此教民稼穑、知礼义。香包之“表”所用桑蚕、丝绸,当时已有相对完备的技艺。《诗经》“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就记载了蚕桑业、丝绸染织工艺的成熟。
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摄
香包是民俗文化制品,兼具驱邪除毒保健功能。香包之“里”填充艾叶、雄黄、麝香等,都是道地药材。为什么不用普通草物?农历五月时节,正是一年高温湿热、病虫瘟疫易发时分,怎么防范,如何避病康健?先周的原住民早就获得圣者的指导。黄帝与岐伯在此论医养道,探求长生之术,留下不朽的《黄帝内经》。某一程度上,香包的制作发明,也是有赖黄帝医术熏陶。端午时节,以之驱邪、除毒、防瘟、避恶,实用养生是第一功能。
高天厚土,吉祥庆阳。香包寓意着美好,戴香包,送祝福,是一方吉祥最生动的载体。喜迎乔迁,装扮新房,香包不可少。传承特定的民俗意蕴,香包的造型设计为平面壁挂或者立体挂件,福禄寿全、丹凤朝阳,或者是龟蛇仙鹤、龙凤双鱼,这些香包蕴含祈福迎祥、平安喜庆,又可审美观赏,诗意生活悠然。
走亲访友,见面送挂香包,也成积习。小孩生日满月,新人婚嫁大喜,老人过寿大庆,少不了福寿娃娃、六娃闹春,必伴有喜鹊登梅、莲生贵子,五福捧寿、鹿鹤同春时有所见。林林总总、各色各样的的香包业已渗透融入日常,成为生活的必须。
小香包,大产业。在传承香包制作技艺的同时,庆阳也在思索着如何让小香包走出去,变成造福乡里的产业。以往的作坊经济,前场后店,满足了购物者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到来,电商为香包插上飞翔的翅膀,走出董志塬,飘向四面八方。最盼端午节,政府划出专门场地,各方巧手各显神通,选料、造型、针工、色彩、纹饰、香料等无一不精,引得竞相淘宝购买。每每见到大包小包、肩扛手提,达到购销、供需的顶峰。实现文旅融合,带动一方经济。
一根彩线绣香包。香包是个宝。助养生、送祝福、能致富。千年香包,源源不竭的生命力,来自于大众心理的满足、社会民俗的融入、生活品味的提升!
朗 诵 者 简 介
张莹,庆阳市融媒体中心主播。国家主任级播音员。所配音、播音作品曾获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敦煌文艺二等奖,甘肃广播影视奖广播文艺一等奖,多次获得甘肃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广播播音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