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嘉宾齐聚 为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开“良方”留“锦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文字整理/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梁媛 张静 图片/ 陈飞)9月26日下午,庆阳市委、市政府举行以“深化文旅融合 创新文旅发展”为主题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参加第十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庆阳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庆阳文旅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王齐国,中国旅游策划学创始人、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祖祥,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分别作了题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创意赋能文旅发展”“为庆阳文旅设计一个百里挑一的灵魂”“激活非遗文化传承、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

▲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9月26日,在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表了题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主旨演讲。周和平聚焦庆阳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从做好全域旅游整体规划、推动文化遗产“双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发展、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四个方面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这是周和平第四次来到庆阳,庆阳人民对民俗文化的感情、激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感庆阳发展飞速,传统民俗技艺精湛,这一切都是庆阳全市上下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刻理解、潜心经营的成果。

周和平说,庆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庆阳文旅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史前文化遗存、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等文物遗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实证。庆阳先民、中医鼻祖岐伯曾在此与黄帝论医,成就了中华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是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庆阳的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唢呐艺术、窑洞营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至今仍活在当代,服务人民,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周和平看来,要促进庆阳文旅产业发展,必须在深挖文化资源上再下功夫。首先是聚焦做好全域旅游整体规划。立足和整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理念统揽建设发展大局,力争把文化旅游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构建大旅游格局,打造吃、穿、住、游、购、娱“一站式”旅游精品体验。

其次是聚焦推动文化遗产“双创”。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能够提高人们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与开发,注重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坚持与时俱进,创作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激活文化资源,提升传统产业,塑造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唢呐等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是聚焦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在科技赋能的助力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认真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推动传统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尝试运用混合现实技术等手段,以视频、动画讲解等方式还原古迹遗址等景区动态的文化内容,充分挖掘激发游客兴趣,通过体验模式使游客更好地理解景点的历史演变。

第四是聚焦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建设、“东数西算”等国家重大战略,依据庆阳资源禀赋,立足区位特点,加强专题研究,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做好乡村旅游,发挥大数据对庆阳文旅行业发展的数据支撑作用,努力使文旅产业成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王齐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9月26日下午,在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王齐国发表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创意赋能文旅发展》为主题的演讲。王齐国从文化创意的重要性和驱动力等方面提出,要让文化创意赋能庆阳文旅发展。

“文化创意的本质是价值驱动和审美驱动,价值驱动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存动机、生产动机、生活动机,是构建美好社会的基本手段。而审美驱动,则是提高人的审美趣味,是涵养国民气质,涵养人的精神风貌,培养高尚情怀的重要手段。”王齐国在演讲中这样说道。

王齐国建议,庆阳文化发展需向创意赋能转变,可以在现有农业、工业、服务业方面植入“文化创意+”,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品质升级,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让文化创意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庆阳农业为例,农业部批建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涉及的所有产品都可以在文化创意赋能下成就文创IP。在香包产业发展方面,要从劳动密集型向创意与创新密集型转变。只有彻底转变生产方式,才能在产品品质、产品品位上得到空前提升。文化创意也可以在营造宜居宜业的城乡人文环境,美化城市和乡村建设方面“添砖加瓦”,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在助推文旅发展方面,要颠覆传统旅游模式,重视整合文化资源利用,向体验、探索、休闲度假、个性化转变,可以围绕陇东地域特色加快庆阳文旅融合,实现升级换代。

“文化创意+”点亮一座边城,王齐国以达茂旗城市发展定位为案例,分享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价值的实践经过。他说:“就庆阳来说,医祖岐伯、《黄帝内经》、红色资源等都是顶级的文化资源,更应该在文化创意赋能下熠熠生辉。”

▲中国旅游策划学创始人、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祖祥。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既是甘肃省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逻辑,也是庆阳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逻辑。”9月26日,在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旅游策划学创始人、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沈祖祥这样说道。

沈祖祥在深入了解庆阳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后,在此次论坛上作了以《为庆阳文旅设计一个百里挑一的灵魂》为题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庆阳要以文旅融合为重点,以文旅一体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加快文化创新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大力推动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庆阳文化资源富集,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沈祖祥在肯定了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先天优势后指出,庆阳文旅想要在文旅融合的滔天巨浪中突出重围,在甘肃文旅中脱颖而出、奋力追赶,就要用战略思维,紧紧围绕一个“高”字,“高”举“高”打。

沈祖祥认为,首先要在领导高度重视的“高”字上突破,真正把文旅产业放在全市更加突出和重要的战略高度上予以重视。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在各大产业中融入旅游要素,找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联系,实现与交通网络、农林产业、工商贸发展、房地产开发及城市建设的四个结合。

高瞻方能远瞩。沈祖祥认为,庆阳还要在打造高知名度品牌的“高”字上突破。论坛上,沈祖祥分享了自己策划的众多旅游案例,表明只有找到一个地方独特的品牌形象,才能抓住这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他建议,以“黄帝文化”为出发点,通过这个重点找到庆阳旅游的灵魂,形成一个叫得响、拉得动、打得出的品牌。

大同小异的旅游资源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旅游景区,一模一样的旅游项目也会让游客在游览时了无兴趣。沈祖祥认为,庆阳旅游需要项目包装,需要在一炮打响的高手、高招上找突破。依靠高手,使用高招,生出新意、生出亮点,通过包装,打造引爆点,才能做到一枝独秀,吸引万千游客前来。

▲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

9月26日下午,在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以《激活非遗文化传承、有效赋能乡村振兴》为题,讲述了庆阳香包的前世今生,和与会嘉宾一道探讨民俗文化发展之路。

刘兰芳说,2002年以来,连续举办的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全面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魅力,提升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香包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认为,传承、保护本土民间艺术,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庆阳香包产业怎样接续发展,在中国甚至全球文化市场要走深走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刘兰芳说。庆阳的民间艺术隐藏着一种哲学体系,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十分珍贵,可以和出土文物、历史典籍相印证。因此,从业几十年来,刘兰芳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但随着销路不断拓展,和很多企业一样,她也面临着既要守住“质”,又要保住“量”的挑战。虽然刘兰芳的公司在香包产业产能和赋能方面先行先试,收获了一系列荣誉,但如何让庆阳本土出现更多这样的企业,产生聚合效应,让庆阳民俗文化发展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刘兰芳建议,人才优先、群策群力、科学发展是传承非遗经典、创新引领未来的出路。只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现有传承人队伍和香包绣制能手的培训,引进高精尖人才,打造设计研发优秀团队,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在庆阳香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庆阳香包产业发展项目保护实施单位及相关社会组织、协会、学会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民间组织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兰芳说,让庆阳香包真正“活”起来、强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关注,需要完善科学管理体系,需要创新引领,需要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规范行业道德水平、严格行业监管,更需要增强文化自信,种下传承的种子,让非遗文化课堂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才能激发和唤醒非遗文化的新活力。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