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文旅发展。9月26日下午,庆阳市委、市政府举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精准对焦庆阳文旅现状,以多维度、全方位的视角探索行业方向,问诊把脉、出谋划策,为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方案,描绘崭新蓝图。论坛现场签约项目10个,签约金额39.16亿元。
“‘走进庆阳’就会发现这里的历史文化因其弘扬传承而辉煌,‘驻足庆阳’就会发现这里的历史文化因其独特丰富而多彩,‘潜心庆阳’就会发现这里的历史文化因其价值魅力而厚重,‘热爱庆阳’就会得到丰厚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迪。”在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原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说。
▲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
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介绍,庆阳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色彩多元,自然景观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要素支撑有力,老区品牌珍贵、红色旅游升温,具有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优势。期待大家走进庆阳、了解庆阳、投资庆阳,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一方新天地,为庆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市场活力。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近年来,庆阳市按照“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重点景区景点38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农家乐200多处,培育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公司12家、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220多家,全市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药王洞养生小镇入列全国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重点辅导培育名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入列全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试点单位。
▲南梁红色小镇。
今年4月,庆阳市召开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出台 “1+5”政策文件,实施文化内涵挖掘、大景区建设、全产业链打造、全民旅游宣传、管理服务提升“五大行动”,落实“22条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措施“变现度”强,明确了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方法和路径。编制完成《庆阳市“十四五”文体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及南梁红色旅游景区等一批重点景区建设规划,形成了以市级规划为总纲、县级规划为框架、景区规划为支撑,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域性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健全完善了市、县、乡三级联动协同机制,市、县每年分别安排3000万元、1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资金,真金白银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鼓励旅游大类相关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艺术设计及表演艺术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到庆阳市文旅企业就业,并根据学历、业务、技能等水平,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给予0.3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补贴。支持“引客入庆”,开通了兰州-庆阳-张掖-敦煌省内串飞旅游航线,与河西五市建立了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互动的格局,深度融入了全省文化旅游圈。同时,鼓励全市单位、企业、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等多途径组织市外游客来庆观光旅游。
庆阳市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制定了《加强南佐遗址石家及遇村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南佐遗址和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积极实施“三百工程”,即保护利用100个革命旧址、挖掘推介100个革命故事、创建100个现场体验教学基地,挖掘整理中国共产党在庆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英雄人物、革命文物故事70多个,创建现场体验教学基地30余处,设计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4条。
今年上半年,庆阳市接待游客9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3%和109%,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45.7%和112.79%。
▲“醉”美花溪谷。
“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有资源、有文化、有基础、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瓶颈和短板。”中国旅游策划学创始人、复旦大学教授沈祖祥以《为庆阳文旅设计一个百里挑一的灵魂——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为题,为庆阳文旅融合开“良方”、留“锦囊”。沈祖祥建议,庆阳文旅融合发展应紧紧围绕一个“高”字,高举高打。要在各大产业中融入旅游要素,纵向与横向培育大旅游产业链,使文旅产业切实成为庆阳产业发展的粘合剂。要在品牌和形象塑造上突出少而精,打造一个叫得响、拉得动、打得出的品牌。要在项目建设上加码,生出新意、生出亮点,通过包装,打造文旅引爆点。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庆阳市围绕香包、刺绣等民俗产品,深度挖掘、深入开发,如今,香包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促进文化发展的“大引擎”、扩大对外交流的“大品牌”。
“庆阳香包产业如何接续发展,走向更大的市场,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一直关注着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之路。
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聚焦庆阳的文化资源宝库,提出以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庆阳要构建文化大旅游格局,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融入“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环县荞麦花海。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市场需求,整合利用资源,坚持在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专业化上再发力,以文旅融合精品构筑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相信庆阳成为旅游新星指日可待。”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原巡视员蔡家成说。
“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庆阳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以及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中来,着力加强庆阳香包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共同搭建资源互通、发展共赢的广阔平台,做大做强以庆阳香包、刺绣、道情皮影、剪纸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合力推动民俗文化产业更好发展。”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表示。
(图片来自庆阳市融媒体中心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