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秦克云 | 走进庙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镇原县城出发,沿着镇殷公路一路向北,趟过交口河,就进入了闻名遐迩的庙渠镇境内。

走在庙渠山塬相间的大地上,放眼望去,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在这里猛地漩卷着涌入眼帘;苍蓝的天穹下,雄浑的黄土高坡层峦叠嶂;长长的盘山路犹如一条飘逸的绶带,缠绕着苍苍茫茫的大山区分着远山近塬的真实面目。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处;也是汉唐时期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这里出土的众多文物,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这里曾今的辉煌与繁荣。

1975年8月庙渠文夏村出土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雕砖,胡人牵骆驼、牵马雕砖图。牵马胡人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蹬高筒靴,头戴尖顶毡帽,帽顶有缨,深目高鼻,腮下有长须,装束打扮呈异域风情。牵驼的胡人一手提缰绳,一手拿短棒,作驱赶骆驼状。骆驼健壮雄健,头上昂作嘶鸣状,呈昂首迈步的姿态。“胡人牵驼”画像在庙渠的出现,生动刻画了当时胡人的形象,再现了北宋时期丝绸之路进行商贸往来的繁荣场景。

清水河是编织庙渠山沟的经脉,在漫长的岁月更替中,在庙渠镇店王村的山沟内与数百米高的石崖相遇,继而从断崖绝壁呼啸流下,跌落崖下潭坑;落水冲崖漱石,卷起雪白的水花,构成碧波谭的神奇的自然景观。碧波潭四面沟壑纵横,气势磅礴,具有扼关带水,地险山雄的特殊地理环境,成为历代兵家之争之地。

相传北宋时期,杨文广在清水河上游的柳州城戍边,一日带领兵士巡逻路过此处,见这一奇山异水,内心思忖这飞瀑激流的地方,一定有什么奇异之处,遂命令军中教头在碧波潭一带训练兵士。一日早晨,大雾尚未消散,辽军突然大军压境,骤然之间,鼓声号角大作,辽军两翼骑兵率先出击,中军兵士则随后四面围攻,柳州守城将士寡难敌众,被辽军团团围困在城内,杨文广采取饿马摇铃,悬羊击鼓之术迷惑敌人,指挥兵士秘密在城内挖出一条隧道,趁夜色逃出。

杨文广是否在此活动过,史志并无记载,但清水河两岸至今仍传唱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杨文广兵困柳州城》,“二月里杨柳开花喜春风,杨文广困在柳州城,一无粮草二无兵,阵阵不离穆桂英……”。古老民歌似乎能证明,这里与杨文广有关。

清水河是一条古老而文明的河,滋润方圆百里,万物生灵,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黎民百姓,催生了这里的农耕文明发展。

1989年,人们在清水河边的老虎咀遗址,发现了37节陶水管,老虎咀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这里先后出土了陶水管还有石斧、石刀等器物。这种陶水管,长50.3厘米,直径11.8厘米至17.2厘米,为红陶制作,管子两头接口,一大一小,大门端为母口,小端为子口,母口可与另一节水管的子口相连接,然后依次套接,直至达到所需要的长度。老虎咀遗址属于常山下层文化,距今四千多年。据史学家考证,老虎咀遗址出土的陶水管,是我国最早的水管引灌形式。

庙渠境内稠密的烽火台,是一道壮美的风景线;连绵起伏的丘陵上,一墩墩烽火台兀立山顶高处,一个连着一个,从连绵起伏的山梁上,一路向北延伸,进入浩瀚沙漠。登上烽火台,总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邀想。千百年前,在此守边的人,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柴火浓烟升天,得到边关告急,关内将士人喊马嘶昏天黑地,十万火急调兵遣将的情形似在眼前;历史上那个的“烽火戏诸侯”典故,是否这里的烽火台上也是否为博褒姒一笑,也燃起过一股浓浓的狼烟……。

“狼烟己共胡沙远,岭上空留烽火台。”烽火台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断垣残基,失去它原来的意义,但它依然端端正屹立在的高高山顶上,屹立着幽渺的古意,不可征服的一种强意志。历史的脚步虽然已远,但青山依旧在,浩瀚还在。烽火台古老的容颜,彰显着一种厚重之美;烽火台神秘的古韵与这里神奇的自然风光将共同构成多彩的旅游资源。

沿着山间的小路迤逦前行,那一山醉人的绿让人惊羡不已,此刻槐花开的正欢,云气缭绕的山间弥漫着甜甜的花香;鸟雀成群结队在林间穿梭,不知疲倦的卖弄着嘹亮的歌喉,躲在草丛中的山鸡,突然振着翅膀嘎嘎嘎飞起,惊的正在吃草的野兔撒起欢子逃窜……。

树木是村庄的灵魂,庙渠人自古注重生态保护,这里人人热爱生态建设,各项发展始终坚持以保护、培植、利用和开发生态为重,以可持续为首,境内的一花一草,一树一山,都注入了这里人民的深厚情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庙渠人民每年坚持义务造林,换釆了今天山青水秀,万壑鸟鸣。

庙渠,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从历史烟云深处走来;正迈着阔步从绿色农耕生态文明的大道上走来,走向小康,走向远方。

作者简介:

秦克云,生于1970年,甘肃省镇原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应急管理报》《民主协商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日报》等报刊。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