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红色庆阳】永远的老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枪短枪马拐子枪,跟着老刘上南梁……”这首至今仍流传在陇东和陕北歌唱陕甘边红色革命历史的歌谣中,当年三十岁出头的刘志丹,根据地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老刘。”

如今,走进南梁革命纪念馆,看着刘志丹早年留下不多的几张照片,眉目清秀,鼻梁高挺,双眼皮、窄下巴,符合当下一个网红青年具备的颜值要求。湮灭了黄尘土道,远去了鼔角铮鸣,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刘志丹不怕牺牲、九死不悔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温文尔雅外表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赤胆忠心。

刘志丹的故乡在黄土高原的陕北,这里地瘠民穷,阶级矛盾尖锐。自幼生活在贫富对立的社会之中,使他深刻体验到了贫苦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之苦。在发动“渭华暴动”,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大会上,他给战士们说明“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原因,不是“命好命坏的问题”,都是阶级剥削和压迫造成的。“要想不受穷”,只有团结起来闹革命。1929年他在保安县搞军运,在一次党的地下支部会议上,有人提出保安县的黑暗是因为旧县长不好,搞掉他换个人就好了。刘志丹告诉大家说:“旧制度不变,你搞垮一个县长,再来一个县长还是一样。革命就是要改变旧制度。”

又一次失败后,刘志丹回到老家。在与父亲、舅父几个人交谈当中,他说:“我闹革命不是为自己能当个‘员外’,而是要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在总结军运斗争失败的教训时,他说:“没有革命的武装,将会一事无成。没有枪杆子,只靠嘴头子和笔杆子,结果人家一翻脸,我们就得滚蛋。”

刘志丹以坚定的信念指导行动,理念不改,言行一致,靠着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必胜信心,失败、斗争,再失败、再斗争,不论失败了多少次,败得有多惨,他从不灰心,不言退缩。三年军运期间,从渭华失败、三道川遭袭、张皮塬被围,到彬县入狱,合水、早胜遭暗算,每次都是死里逃生。他和战士们一起钻梢林、爬沟渠,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在杜衡错误指挥下,红二团南下渭华兵败终南山,一过渭河就陷入敌人围困之中,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刘志丹痛恨杜衡“硬是自己把自己的部队搞垮”,在突围中寻找失散的战友,鼓励他们分散回到照金根据地。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每个战士都是一颗革命的种子。”他带领七八个人在终南山突围打游击一个多月,被人找到时,已被疾病和饥饿折磨地失去了人形,战友们都认不出他来了。南梁根据地建立后,他领导的红军越战越强,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悬赏捉拿,抄了老家,烧了房子,逼得一家老小十几口人钻进深山梢林里。敌人还不解气,挖了他家的祖坟,以破“风水”。刘志丹对这些,都置之度外,忍着悲痛继续带领部队与敌人战斗。

如果说对敌斗争考验着一个革命者的信念和立场,那么内部路线斗争,同样也是衡量其信念是否坚定、意志是否坚强的试金石。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省委派到陕甘游击队的党代表搞“左”倾,最后成为叛徒。在错误路线下,刘志丹一度被排斥、打击和误解,被说成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梢山路线”,把他领导的游击队说成是“土匪”,不止一次在会议上批评他,撤他的职,以至直到阵亡时,他头上还顶着“右派”的帽子。

在事关红军和根据地存亡的大是大非面前,刘志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以大局为重,维护团结,忍辱负重坚持工作,让事实说话。

1933年11月,包家寨会议后,刘志丹领导恢复了红二十六军,正式成立了四十二师,建立了三路游击区,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使红军和根据地有了新的大发展。这一时期,刘志丹真正发挥出了杰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甩开膀子大干,创造了辉煌业绩。但是他和红二十六军在闫洼子会议上仍然受到了莫须有的严厉批评,而批评的依据竟然是半年前上海临时中央局和中央驻北方局代表给红二十六军的两封信。即使这样,刘志丹仍然以大局为重,会议后立即带领主力红三团北上陕北参加“反围剿”作战,并调拨100多支步枪和数百银圆支援陕北,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很多党史资料中都记载到,1935年“肃反”中决定逮捕刘志丹的命令是通信员误送到他手中的。刘志丹看完逮捕令后怕动摇军心,不露声色地让通信员把逮捕令继续送到前线军团部,自己策马去了瓦窑堡就捕。在就要被枪毙或者活埋的时刻,他还给同在狱中的同志说:“我们死也不能说假话,黑云总遮不住太阳”。中央红军来了,毛泽东要“刀下留人”。获救后他见到毛泽东、周恩来,没有丝毫抱怨,只是说:“中央来了,今后一切事情就好办了。”一些受到迫害的同志有委屈,希望他要求中央处理搞“肃反”的人,他开导说:“不要着急嘛,要相信中央和毛主席会分清是非,作出正确结论的。”在奔赴东征前线的途中,刘志丹碰到了习仲勋,他给习仲勋说:“向受过整的同志都说说,过去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是路线问题,要相信党中央,毛主席会解决好的,要听从中央分配,到各自岗位上搞好工作。”

刘志丹视人民如父母,爱战士同手足。南梁游击队成立后,他要求部队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二十六军成立后,他又立下更为严格的军纪:“强奸妇女者处死刑,缴获胜利品不归公者处死刑。”后来又增加了“凡一切党政干部,如有贪污10元以上者枪毙”。一次部队赴绥德作战,为抄近道,一个连队就从群众的庄稼地里穿过。当天到了驻地,刘志丹马上召集部队开会。他对战士们说:“咱们不久前还是种庄稼的农民,为什么刚从土窑里走出来不久,就忘记老百姓了。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时时刻刻维护群众利益,以后行军不能踩百姓的庄稼。”许多早期陕甘边革命老前辈的回忆文章中都写到,刘志丹虽然从黄埔军校毕业,但却从不摆架子、耍威风、打骂士兵。他给战士抬过担架,也为伤员包过伤口。部队在深山梢林,没有粮食吃,只能煮些蘑菇、野菜吃。就是这样的饭,刘志丹也总是让别人先吃,他最后一个吃。

从入党到牺牲,刘志丹在短短11年的革命生涯中,用留在陕甘边大地上的英雄事迹,矗起了一座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之碑。毛泽东同志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忠心耿耿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之间,不会磨灭的。”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