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是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也是抗日战争的巩固后方。
英雄的红军一部,在正宁县宫河塬、宁县早胜塬,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八路军出师抗日时,庆阳各地一次就有2000余名青年参加八路军,奔向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后援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少年救国会等党领导下的革命群众抗日组织遍及陇东解放区城乡;
无数优秀的陇东儿女走向了抗日的前方;陇东回民骑兵团驰骋在甘宁边界,剿匪安民,守卫着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反摩擦斗争在宁县、镇原等地展开;
抗大七分校的学员在东华池的窑洞里经过紧张地学习培训,奔向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
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庆阳城创办的陇东中学,成为革命干部的摇篮,为尔后的革命斗争培养了不少优秀干部;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下,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里,大生产的战歌响遍了大凤川、小凤川、豹子川。《军民大生产》这首唱遍全国的革命歌曲,就是抗大七分校的学员从东华池大生产的战场上首先唱起来的;
陇东分区党政军民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从1941年到1943年,庆阳老区共开荒55万亩以上,耕地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0%,增收细粮数百万公斤,实现了自给有余,还为抗日前线提供了大批物资,仅1941年到1946年交救国公粮就达21.4万石,成为陕甘宁边区有名的“陇东粮仓”。陇东军民立足大后方,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从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竭尽全力支援抗日前线。
在党“搞好生产,支援抗战”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县——华池县,模范村——城壕村在这里诞生;
陕甘宁边区和陇东分区的干部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第一流的工作作风,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楷模。1943年春,毛泽东为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题词:“密切联系群众”,为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为华池县县长李培福题词:“面向群众”,给予高度的赞扬,被树立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主席还亲自复电:“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这里,被陇东人民誉为“马青天”的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同志(兼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1943年3月,亲自审理了有名的“刘巧儿”婚姻案,创造了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解放区人民司法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在各解放区广泛推行。时至今日,这闪烁着党的群众路线光芒的审判方式仍对人民司法实践起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从这里,涌现出了陕甘宁边区特等民兵英雄王存仁、特等劳动英雄张振才、特等文教英雄刘志仁、甲等艺术英雄汪庭有、著名农民诗人孙万福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赵铁娃、王九九、石秀山、师学久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战士在抗战的炮火声中成长了起来;
陇东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摘自《西北星火——西北革命史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