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部队中的战士文化娱乐工作,虽然有些改进,但还是非常不够的。在连队中可以常听到战士们说:“咱们一年看的戏太少了!”
为了补救这个缺点,在去年年底,成立了个皮影子戏团。影子戏虽然在表演形式上较为简单,但是轻便、省钱、省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出。
在陇东,皮影子戏是很流行的,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些班子的表演技巧也很高。所以,我们一面学习好的技术,一面改进表演手法。经大家研究的结果,决定用透视的方法去表现舞台面,并设法使面部也能动,如下颌、嘴等地方。首先,想拿《抓壮丁》一剧来作为基础,先刻一部分,因为没有固定的剧本,就不能刻出固定人物。当然,头是可以多刻一些的,换上一个不同的头,便是不同的人物。在场面上,也和旧的不同,颇有话剧成分,对白、旁白,都采用了方言,观众很容易懂。又用字幕介绍出剧中的时间、地点、环境,并且有适当的布景,这在一般旧班子是少有的。
旧班子有的用白麻纸来做舞台面(他们叫“亮子”),往往在表演打仗中把“亮子”搞烂了。我们改用了一块白布。灯光也得到改进。旧式的油碗灯害处很大,特别烟子多,往往使演唱的人员头发晕,弄得满鼻孔都是烟子。我们把它改了样子,成茶壶形,半边是鼓圆形的,半边是平面的,在鼓的那里有三个灯眼,灯下有一个大油盘,在灯的上面有个烟洞,这样灯烟就少了。
皮影戏的音乐,大概可分为四种:秦腔、郿户、碗碗腔、道情。这些腔调,不论唱与道白,都很不容易把每一句话清楚地传达给观众。我们影子戏的领导人田益荣同志,把陕西民间一种“阿宫”,加上自己的改造,便听起来较易明白。因为“阿宫”不像秦腔那样粗,比较柔和,能听懂。在乐队上,也有许多改进。我们现在准备收集更多本地民间调子,和老百姓易懂的酒曲,作为今后主要表现形式。
选剧本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计划分成两部分:首先要改编一些现有的历史剧,再写一些有政治意义的历史剧。这工作,田同志很早就开始了,前次演的《文天祥》就是他改编的。现在排演中的《苏武》、《西太后》、《屈原》等大本戏,也都是他编写的。
我们还创作大型和小型的、主要是反映部队中与群众中现实生活的新剧本。如每次出发,一到了连队上,就先了解连队上的模范同志、劳动英雄及其他值得表扬的同志,马上写成大鼓词与歌曲,当晚就表演给他们看。同志们都很高兴,有什么地方不适当,他们便提意见。
老百姓也是这样。我们在老人仓演戏时,正遇老乡们“送瘟神”,要我们给他们演这类戏,我们便写了一些大鼓词来唱,内容主要是怎样讲卫生,怎样防治疾病,很受老乡们的欢迎。影子戏因为可以随地演出,不受舞台限制,所以在这次我们下去,正当部队都在生产,家里只有少数同志时,我们就白天跟着他们上山去,并且收集材料写唱词,利用晚上给他们演戏看,班、排甚至更少的几个人,都能随时随地演出。
影戏团在组织上,也是简单的,一共七个人,有合理的分工。在演出的费用上,也比普通剧团节省得多。
三月七号,我们与鲁艺工作组、七分校联欢后,八号便开始在旅直机关连续演出。大家的意见是:“差不多,只是调子没有听惯。”古历二月初五,民教馆负责同志特约我们在街上给老百姓演《文天祥》,观众拥挤不堪。老乡们看影子戏,平常都没有这样拥挤。一个老头说:“我看了很多影子戏,都没有这样整齐。”到了连上,也同样反映。他们天一亮就要上山去开荒,但晚上看戏老要看长本戏。我们估计他们疲倦,演几个短小戏给他们看,反而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都说:“演到天亮都可以,保证明天和往常一样。”在老人仓演时也是这样,鸡都叫了,大家还要求看,连婆娘娃娃都不愿走。
调子听不惯也是很普遍的意见,原因是在这些地方,很少听见过“阿宫”。在内容上,历史剧的内容与连队生活联系少,有些历史他们还不大能了解。
在演出中获得的这些经验,准备今后作进一步的改良。
我们出发一个月有余,共演了二十六场戏,也收集了一些歌曲、小调。现在已将部分整理出来,共五十支曲,包括三宫三院七十二调。其他的小调:阿宫、碗碗腔、河南坠子,也都在收集选用中。
在剧本方面,现在正写一些连队与群众的实际生活,同时也准备编一些小型的时事报道剧。我们本来想把这些东西印出来发到各地,但为物质条件所限制,现在还不能办到。
(摘自《陇东老解放区通讯选》;原载1945年6月13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