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野菊香,秋意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刘志洲

秋风染黄树叶,凝霜打湿地面,鸟雀形迹渐少,收获的繁华刚刚落幕,田野上略显萧条。这时,如果到荒野、田埂、地头、崖畔、沟底、路旁等处走走,你会发现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的碧叶黄花,如耀眼的星星,散落在苍茫的天地间,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傲霜斗寒,散发出阵阵幽香,拉扯着秋天的嗅觉,引无数蜜蜂蝴蝶竞相捧场,这种纯净朴实的美,深深牵绊着游人的脚步,难怪有诗这样赞美野菊花:“田边河岸山坡上,野菊丛生花朵黄;处在寒秋时节里,傲霜怒放发清香。”

野菊花看似不媚不俗、典雅朴素,其实却透着一股自由散漫、洋洋洒洒和坚韧顽强之美。它伴着季节的时令随心随性,从来不惧怕贫瘠的山坡野地、曲折的田间小径、狭小的崖壁缝隙等生存环境,只要有水、有阳光、有土壤,它都能枝繁叶茂。也正因如此,它才深受人们喜爱。《礼记·月令篇》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鞠,指的就是野菊花。作为菊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呈类球形,直径约0.3~1厘米,花朵不大,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舌状花一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野菊花性微寒,叶、花及全草皆可入药,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最佳。《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野菊的药效:“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它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浸液还可杀灭孑孓及蝇蛆。

野菊花的花蕾极小,就像一粒粒黄豆,三三两两、密密麻麻地簇聚在枝头。即便是完全盛开,花朵也只有成人指甲盖大小。在周围野草呈现病态、气息渐尽的时候,徜徉在野菊花丛中,任凭露水打湿鞋脚和裤腿。如果屏住呼吸,感受这侵入肺腑的芳香,你会听到野菊花爽朗的笑声,这笑声绝不是对别人的嘲笑,而是自尊自强的欢笑,耐得住寒冷的傲笑,征战荒地的灿笑,这种笑声只配野菊花拥有。乡下玩耍的小女孩,会不自觉地摘下几朵戴在头上,野菊花摇身一变,成了女孩身上的点缀,更显现出不一样的风采。急匆匆赶路的诗人,一抬头,竟与半山腰的一片野菊花相逢,满眼欢喜,被这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叹服,于是大笔一挥,写出了诗情画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或许是秋风的涂抹,秋雨的渲染,秋阳的柔照,一夜之间,满山满坳的野菊花香气四处飘散,花尖上的露珠点点发光。不知是寒霜成全了野菊,还是野菊装饰了寒霜。野菊花,总是那么恰逢其时,伴霜而来。野菊花,注定是来填补万木凋零的秋天的,虽然它颜色单调,但却能把整个深秋都浸染得朝气蓬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家乡人和陶渊明一样,都爱采摘野菊花。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农历九月中下旬,午后两点至四点,因为此时没有露水。采摘好之后,有人蒸熟晾干,入药;有人放在通风处阴干,密闭保存备用;有人将晾干后的野菊花做成枕头,每晚都嗅着花香入睡,神清气爽,耳目明亮。小时候,我最喜欢采摘一大束野菊花,修剪掉残根枯叶后插在瓶子里,让整个屋子都溢满香味;长大后,最爱喝菊花茶,看干瘪的蔫花,在水里一点点舒展,终成一杯冷艳袭人的香茗。

杜甫有诗云:“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秋忙结束的母亲,最喜欢酿野菊花酒。野菊花酒在家乡被称为“黄酒”,酿黄酒的过程叫“煮酒”。用石碾子把上好的酒谷子碾好除糠,先淘洗好,放在锅里蒸至外硬内软、无夹心的九成熟,在锅内放凉时出锅、打散、入缸,加入早已备好的水、麦子采的酒曲、菊花、党参、乌药、蜂蜜等搅拌均匀,拿布袋和谷草包裹好缸四周,再用牛皮纸和麻袋封严缸口,发酵两个月左右时间,加水过滤即可饮用。这样酿成的菊花酒,香味浓郁,色泽黄亮,入口时,既有菊花的清香,又有米酒的甘甜。

野菊香,秋意浓。曾经看过一首小诗:“我躺在这座城市里,咀嚼羁留在乡村的你,就想起一个丢失经年的梦,梦里开满了野菊花,很忧伤很美丽。”在田野里追逐秋风,沾一身野菊花,做一个清香流动的梦。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