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中国中医药报】擦亮庆阳“岐黄故里”名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中医药报实习记者 伍志成

10月14日,以“岐黄薪火·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举办,吸引全国目光再度聚焦这一因中医药而闻名的陇东城市——

作为医祖岐伯故里,甘肃省庆阳市是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前列。

近年来,庆阳市不断深入挖掘岐黄文化内涵,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强岐黄中医药产业,用心擦亮庆阳“岐黄故里”名片。

深挖文化内涵 打造岐黄故里

“岐黄故里是庆阳的文化特质。”在10月14日举办的岐黄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介绍,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习称“陇东”,轩辕黄帝曾在此与中医鼻祖岐伯论道,诞生了中医元典——《黄帝内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岐黄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张其成在主旨报告中提到,诞生于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宝库,也是岐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庆阳是岐黄文化的源流之地,传承弘扬岐黄文化责无旁贷;岐黄文化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庆阳致力于打造鲜明的文化标识,传承弘扬岐黄文化正当其时;中医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庆阳有发展中医药的深厚基础,传承弘扬岐黄文化潜力巨大。”黄泽元表示,近年来,庆阳持续推动岐黄文化挖掘、研究工作,加大对文化内涵及有关遗址遗迹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环江翼龙”“黄河古象”和中国第一块旧石器均出土于此,为了持续深挖岐黄文化内涵,还出版了岐黄文化研究专著20余部,并多次举办中医药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收集编纂《庆阳市民间单验方集》。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庆阳有很深的文化根脉,岐黄文化等优秀文化将会给庆阳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提升服务能力 护佑人民健康

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为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庆阳市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传帮教”活动,鼓励学科带头人等积极参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医药师承体系。

近年来,当地各级中医院大力推动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的“三名”战略,积极打造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名中医、名科室,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中医人才,中医理疗技术向基层延伸推广。目前,综合医院全部设立中医科和中医病区,中医病床占比超过5%;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136所,实现全覆盖。

论坛举行期间,记者观察到,在当地,中医理疗方式成为群众热衷的养生项目,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药熏蒸、中药热敷、穴位注射、按摩推拿、药浴、药膳等特色服务,研制开发出了药枕、中药护膝、药帽、岐伯保健茶等10多个中药保健品。

“为持续推动中医养生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未来我们还计划投资2.6亿元建设‘国医小镇’项目,打造中医养生综合体。”庆阳市副市长徐刚在会上介绍。

推进中医药产业 助力经济发展

具有“陇东盆地”之称的庆阳,雨量丰厚、昼夜温差较大,境内汇集多个水系,自然资源丰富,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经过三十多年以来的种植,我已经收集到了300多种上好药材。”庆城县驿马镇农民王彦龙说。庆阳中草药种植历史悠久,有甘草、黄芪、麻黄等野生中药材527种,其中69种被列入中国药典。徐刚向记者介绍,为充分挖掘中药材产业优势,近年来,庆阳已建成27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完成黄芩、黄芪、甘草、金银花4个产品的有机认证,全年种植各类道地中药材46.69万亩,总产量13.18万吨,总产值达到19.12亿元。全市中医药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市内中药材种植传统得到沿袭,黄芩、黄芪、甘草等为主的中药材系列种植已形成规模,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制剂企业日益壮大。

张伯礼表示,作为岐伯故里,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面,庆阳应该发挥自身特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效应优势,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未来,我们还将计划继续投资1.8亿元的中药材加工及交易市场项目,规划占地200亩,综合建设仓储、门店、种子、种苗、原药材和成品销售一体化专业市场;投资1.5亿元的中药材提取物生产线建设项目,规划占地60亩,综合建设生产车间、原料库、成品库,引进丹参水提取物和丹参醇提取物生产线;投资8.5亿元的中成药加工生产基地项目,规划占地400亩,综合建设中药饮片厂、中成药厂、中药研发中心、种苗组培室和种苗繁育中心。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实施,以期进一步推动庆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徐刚说。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