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时评
【庆视微评】“四下基层”解决好“下”是前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下基层”解决好“下”是前提

赵建军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基层是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第一线”,也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前沿”,“四下基层”,首先要解决好“下基层”这个前提,“下”不好,自然“察”不明,解民忧、暖民心、帮民富也就无从谈起,注定是走过场装样子。

要解决好“谁下去”的问题。下基层从来不只是方法问题、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问题、立场问题、作风问题。党员干部只有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才会心甘情愿走出办公室,脚下沾泥土,心中带真情,从情感和心灵上排除畏难思想、厌战情绪、应付心态、侥幸心理,才会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变“动嘴”为“动腿”,变“隔空勘景”为“身临一线”,虽然很苦很累,但面对矛盾和问题就不会棘手无策,就不会成为“热锅上蚂蚁”。

要解决好“下到哪”的问题。基层是个相对的概念,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并不代表下到基层、身在基层、情至基层,只有心里想着基层、眼睛盯着基层、步子迈到基层,耳朵听着群众的声音、嘴里说着群众的语言、案头放着群众的需求,才算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远离塬边咀梢、谷底河边、田间炕头,疏远贫困群众、现场一线、厂矿车间,无论下到哪里,都不是真正的下基层。党员干部要紧贴服务对象,找准行动靶心,决不能把下基层当成“例行公事”。

要解决好“怎么下”的问题。下基层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计群众是为了服务群众,深入一线是为了靠前指挥。如果下基层车上看一看、随地转一转,一阵子、一窝蜂来,浮光掠影、稀里糊涂的走,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有模有样,却没有发现问题堵点、没有形成对策措施、没有产生实际效果,这种“应付式”下基层千万要不得。党员干部须把基层当课堂,拜群众为老师,做秤砣干部沉到群众中去,真正把自己和群众捆绑在一起,耐下心来,倾听牢骚话、刺耳话,问需求、访困难,求计策,从而融入基层、融入群众,用真心真情聚焦民情民忧民心,用真下真干把实事好事办进群众心坎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