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陇东报》伴我度春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孙鸿岐

想到《陇东报》陪我度过了38个春秋,心里不由生出万千感慨。

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是个放羊娃,在那个无书可读、信息闭塞的年代,《陇东报》是难得的精神食粮。一张报纸到手,我反复阅读,学习党的政策,了解政府工作动态,还别说,居然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陇东报》的办报思想、栏目设置、编排理念、用稿风格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平时喜欢关注时事,看着看着便有了投稿的冲动。于是,我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下功夫采写。不久,我采写的《不等群众告上来,干部已经访下去——环县车道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环县出现新型农业生产联合体》等稿件陆续被刊登在《陇东报》头版头条,我因此也成了《陇东报》的通讯员,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与此同时,我撰写的大量杂谈类文章在《陇东报》“大家谈”“经济杂谈”等栏目刊发,创作的文学作品在《陇东报》当时的“山花”文艺副刊发表。1992年,《陇东报》面向全国为彭阳春酒征集广告词,我创作的“仙界桂花酒,人间彭阳春”获得了一等奖。领奖之日,得到李星元、张新合等老师的热情接待,我还学习到了许多写稿技巧。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然感动不已。此后,我撰写的各类稿件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甘肃日报》得以发表,这都得益于《陇东报》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层农村工作者,我觉得农民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的群体。我每天行走在家乡赤热的土地上,头上顶着烈日,脚下沾满泥土,采访本上记下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了父老乡亲浓浓的感情。《陇东报》以一纸之薄穿越历史浩瀚云烟,展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我们就此有机会将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困厄中昂扬奋斗的故事记录下来,浓缩在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块块报纸版面上,为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汇聚强大正能量。

如今的《陇东报》弘扬传统,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重点主题宣传、战役宣传、典型宣传、栏目宣传,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先后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甘肃省十佳优秀报纸”,副刊栏目“一点庆阳”获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和甘肃省新闻奖“名专栏”;多名职工荣获甘肃“五一劳动奖”、甘肃新闻“双十佳”称号、庆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及庆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众多作品获得甘肃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庆阳市新闻奖……

时代如潮,岁月留痕。每当我翻阅《陇东报》的时候,我也像所有普通劳动者一样,盘点《陇东报》这满满当当的“收成”,不禁为自己曾经的努力、曾经的思考、曾经的付出而倍感自豪。

时光悠悠,风雨几度。我与《陇东报》,情怀仍依旧。衷心祝愿她枝更繁、叶更茂、花更艳,和老区人民一起幸福“绽放”。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