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印 象 镇 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俊才

(2023年12月1日)

我的家乡环县与镇原毗邻,对镇原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县份,早就仰慕已久,想去参观、了解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的想法已埋藏心底很久了,今年,终于成行,对镇原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限于篇幅,仅就影响深刻的人和事略述一二。

镇原是文化大县、人口大县,丝路通衢,王符故里,50多万人口,放眼全国也是人口比较多的。镇原是一个比较悠久的名字,乃华夏故土,属于周代发祥之域,历史悠久,文化源长。

镇原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待人热忱,有礼数,对待接待毫不马虎,哪怕是一个很细微的细节,他们都想的很周到。镇原的文化元素非常浓,处处都会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声名远播神州,乃至海外。现在,走进他们的机关单位、宾馆、村、社区,甚至黄土窑洞,举目可见中堂、条幅、横幅、四扇屏的书法、绘画,让人赏心悦目,“家家有字画,户户挂中堂”,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第一家“中国书法之乡”。好多农户人家虽然不懂书法、绘画的意境、艺术手法,但他们以悬挂字画为荣,茶余饭后看到悬挂在窑洞的书画,心情极为愉悦,真可谓“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镇原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王符故里,王符是东汉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所著《潜夫论》蜚声中外,是庆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著名诗人、评论家、杂文家吴辰旭说:“王符之于镇原,犹如司马迁之于韩城,他是镇原的骄傲,也是甘肃人的骄傲”,在海内外都有深刻的影响。他在《潜夫论•叙录》篇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名言:“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一脉相承的。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曾五次引用了《潜夫论》里的句子,足可见其影响之深远。镇原的北山现改名为潜夫山,相传就是王符读书的地方,山上有古柏若干,为王符亲手所植,还有道观,占卜比较灵验,能闻见松香袅袅之余味。镇原还出了一位太后,魏灵太后胡氏,人称充华世妇,姿色倾城,又富有才华,她的《杨花词》,成了中华诗坛一首千古绝唱。《中国文艺词典》把她列为中国女词人。在现代镇原,有一位享誉陕甘的鸿儒,文史学家慕寿祺,天性聪慧,自幼好学,一生最喜以文会友,在甘肃有“学富五车,才储八斗”之誉,以他主笔,重修《镇原县志》共20卷,他还著有《甘宁青史略》(40卷),达100多万字,是治西北史者案头必备之书,他著作等身,还著有《中国小说考》《甘宁青恒言录》《求是斋丛稿》等29部作品,去世后,其家属向甘肃省人民政府捐赠各种图书数万册,为甘肃文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镇原还是稀世珍宝“秦诏版”的发现之地,1996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认定,属一级文物,正式命名为“二十六年铜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铜质青色。铸造于秦始皇执政时期,阴文书刻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府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意为统一天下后,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标准。“秦诏版”就是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现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乃镇馆之宝。它的发现,纯属意外,是1976年在城关镇祁川村出土的,被当时的文物爱好者文化馆干部张明华发现,遂交馆收藏,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不亚于蔺相如以命相争,得以“完璧归赵”的和氏璧。

在参观了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后,剪纸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间剪纸、香包刺绣、窑洞民居,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刀一开美景来”,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和流传,是深植于生活土壤之中的,其题材、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陇东剪纸大师祁秀梅,她被称作“东西方杰出的民间剪纸大师”,她剪纸时不打底样,只用一把剪刀大体比划一下,反复将纸折叠几次,便胸有成竹的剪起来,待到将纸展开时,一副绝美的艺术品跃然纸上,她的一生创作了上万件剪纸作品,仅中央美术学院就收藏了200多幅。1986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聘请进京讲学表演,后被人民日报专版介绍,由于她的访问,美院专门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她的剪纸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关于生命繁衍和祈求生命长青的内容,以《生命树》《连生贵子》《石山生猴》等作品为代表作,她和她的作品影响了新一代的剪纸艺术家,她去世后,于右任书法协会副秘书长高增安先生送挽联“名标彤史永在,游仙典范长存”。

镇原还是一方红色热土,这里的老百姓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走过镇原,都来到过此地。1935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来到三岔,当晚,毛主席就住在三岔天主教堂的砖瓦房里,这里,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经过镇原,给古老的镇原大地,播下了红色种子,唤起了镇原人民对家国命运的关心和思考,王子厚、王述武等进步青年积极入党参军,投身革命。

镇原的教育事业也值得大书特书一笔,源远流长,科举蝉联进士、举人的大有人在,书院、义学、社学、私塾等办学形式在镇原都存在过。解放后,各级各类学校健康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尤为突出,靠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使高考出现了崭新局面,平泉中学、镇原中学、屯子中学都很有名,光1984年—2003年,有19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全省前三名和全市第一名,被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录取,为镇原争取了名誉。据不完全统计,镇原籍的省部级以上干部不下10名,有全国书协会员38名,美协会员12名。特别是极不平凡的2020年,一个3500平方公里,53万人口的县,有占总人口五分之一的教育扶贫人口,做到了无一人因病因贫辍学,全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在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镇原县迎来了跨越性的巨变,他们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立军令状,签承诺书,认领“穷亲戚”,悬挂作战图,率先提出“一户一策”。在2018年2月5日至7日,时任省委书记林铎在平凉、庆阳调研时看到,他眼前一亮,这正是他心目中设想的,值得在全省推广的可行性的脱贫计划,自此,创始于镇原县的“一户一策”迅速走向了全市、全省。他们坚持以住房、饮水、教育、医疗等保障为重点,全面实施冲刺清零,固强补弱,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动力电,“滚牛洼”变成了“宽展田”,家门口都有了致富产业,条件好了,人气旺了,腰包鼓了,用精神和意志兑现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下一步,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文化大县一定会焕发出秦汉重镇的浩荡紫气。

镇原一定会崛起!镇原一定能够崛起!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