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才
(2023年10月30日)
一次早胜行,一生早胜情。
一个特殊的机遇,有幸在早胜镇工作了一个月时间,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早胜镇位于早胜塬,古称定平原,旧称“枣社”原,面积仅次于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二塬”。早胜因“枣社”叫串而得名,这里物产丰富,珍奇异宝,是甘肃三大名镇之一。商贸经济繁荣,历史文化悠久。古谓“陇东商贸重镇,商贾辐辏之地”,与临夏广河县三甲集镇,天水市张家川县龙山镇并称甘肃三大名镇。享誉甘肃,驰名西北。塬大坳平,气候温和。地处宁县南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07.67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一个社区,总人口4.4万人。初来早胜的人都惊叹,陇东还有这么大这么平的塬。
早胜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畜牧业一向兴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早胜牛,这种牛驰名中外,是当地农民的宝贝。早胜牛与“关中驴”齐名,是西北优良畜种之一,躯体高大、肌肉丰满、头貌英俊、体姿雄伟。这里盛产烟叶、大枣、黄花菜、苹果、曹杏。值得一提的是曹杏,因出自早胜曹家村而得名,其果硕大,绿吃不酸,黄时不软,春初开花,五月尝鲜。“一枝红杏出宁州”,远销港澳、日本、东南亚,红遍五洲。这里地势平坦、沃野千里,黄土层厚达90-150米,适宜挖掘窑洞居住,冬暖夏凉,有“冬天不用大炭,春天不用风扇”之说。
早胜塬南通关中,北控庆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时设有兵站,长期驻兵,近代左宗棠、胡宗南、马步芳都曾在早胜驻兵。现代以来也成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刘志丹在早胜搞兵运,黄永胜、肖华在早胜扩红,筹粮蓄锐,开赴抗日前线。1937年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第二师在早胜驻防达半年之久,这些历史事件都充分说明了早胜镇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曾“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里曾车辚辚,马萧萧,驼铃叮当响,这里曾商贾云集,商铺林立,交易繁忙,这里曾道教、儒教、基督教共荣共生。到了今天仍然是客商汇聚,每月二、五、八的集市,人流攒动,店铺林立,热气腾腾,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
早胜塬的人气很旺。名门旺族傅家,自汉朝傅介子后,出了10多位文化重臣。傅介子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个为“通西域,群丝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征服楼兰,诱杀楼兰王之事,引起古今诗人的不断咏颂,李白作诗赞曰:“愿做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清道光严师刘奕煜和现代著名作家李秀峰均出生于此。刘奕煜通览古典,博学多才,20多岁就成为道光帝的侍读和启蒙恩师。1942年在早胜建立的甘肃省国立中山中学,后被命名为宁县第一中学,早胜人得益于这所学校,耕读传家,人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精明能干,出门干事和经商的人特别多,无论走到哪里,十个宁县人中有一半以上就是早胜塬人。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早胜镇的文物古迹也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遍布全境。石家及遇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墓地考古发掘工作从2016年开始,分南北两区,位于早胜镇西头村石家社,发现了3200多座古墓。时间可追溯到东周时期,距今约2500-3000年。处在春秋晚期的北方。经初步勘探,共发现各类遗址423处。此外还有沟、窑址、水井等遗址。发现出土遗物丰富,可分为陶器、青铜器、玉器和瓷器等。青铜器有鼎、戈、茅等。遇村遗址位于早胜镇遇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两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墓葬。遗物可分为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这些文物古迹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近年来,盗墓贼猖蹶,据石清杰老人介绍,他当了二十多年的守墓人,和盗墓贼斗智斗勇,保护了墓葬群的完好无损,比小说里写的都精彩,后被评为2017-2018年度感动庆阳十大人物。
近年来,早胜镇把改善民生,呼应民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学校、医院等不断涌现,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历史已经封尘,新的早胜已踏上了快车道。泯阳古道、唐古道已被铜眉公路、宁长二级公路、早长公路、甜永高速、银百高速、银西高铁替代。早胜的交通枢纽优势更加明显,原来以种植等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实现了华丽转身,赋予了科技成分。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早胜人民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工作人员介绍,近期计划建设集中供热项目和城区面貌改造提升工程。拟投资两个多亿,补齐基础短板,对街区进行绿化亮化。届时,早胜镇街区面貌和基础设施将得到极大改善。新的古镇早胜一定会旧貌换新颜,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
现在的早胜镇正在崛起,古镇的独特韵味和现代都市的繁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未来可期,早胜镇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