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树 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吴小芸

子午岭大大小小几十个林场,我们进了蒿咀铺林场。

林区有一处山谷,山谷绕满了树和溪,葳蕤清丽。带路人说这里原先也荒过,没人信。到处郁郁葱葱,不曾裸露一片黄土。

谁知一片半悬的坡,旁边小圆桌一样大的树墩。想走近看看,上面卧着的牛始终不肯移身。它的前蹄不知怎么伤了,渗出的一点血晕在树墩上,没来由叫人心惊。

“这是谁砍下的?”

“好多年了,就这一窝树墩,咋都掘不出来,留作警示吧。”

自古有林者必有伐木者,但到明朝,不仅伐木恶习得到有效遏制,还大兴植树造林之风。明太祖朱元璋一上任便出台条令,凡有农田的,家家得种“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否则就罚收绢布、棉布和麻布。到洪武年间,先是要求每户“种植桑二百株、枣二株、柿二百株”,没过几年又翻倍,还要官家登记在册,“违者全家发云南金齿充军”,不参与种林工作,那就全家被流放。明武宗朱厚照的惩罚是最重的,“敢砍伐陵墓树木者,必须处以极刑”。

明代的各番护林种林律令,一方面是护边,另一方面则是为百姓安居。植树造林在明朝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样造福后代的事情自然承袭下来。

眼下的这桩树墩不知是哪年种下的,也不知经了几朝几代的风雨,更不知毁于谁的凛凛砍刀下。

“你能穿越一片古老的大森林,但你能穿越一棵树的年轮吗?”这是庆阳作家高凯创作的陕甘子午岭第一部生态长篇报告文学《绿子午》中的名句。老中青三代护林人,黄、红、黑、绿四色子午岭,在这片如诗如画的沃土上,谁来记录时间,是向上生长的山林,也是零星间散布着的树墩。它们像断头的壮士,依旧昂着头,替人们记录着历史。好在它们不曾湮灭在云烟里。

老黄牛终于走了,原来是岁数大了,和树墩相偎着打起了盹儿。蹄上的细小伤口结了痂,印在树墩上的血也消弭了。去细瞧它,没什么特别的,可一圈圈深而沉的年轮里,再也没有了四时流转的痕迹。轻轻洒下泉水祭奠它,水迹和血迹一样迅速干涸了,像在警告不必做多余的事。伤痛已然造就,那就汲取教训,它说。

看热闹一样的人群散去,懂了。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