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三首经典陇东民歌混声合唱改编完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陇东民歌数量众多,语言朴实真切,内容十分丰富,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简明精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而且有广泛的影响力,充分体现了陇东人民的性格特征和民风民俗。特别是产生于上世纪火热年代,唱遍祖国大地的陇东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和《军民大生产》,不仅在中国民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以其极高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和传承革命精神等功能,在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不朽的经典之作。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挖掘庆阳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有关工作部署,近日,在省音乐家协会、省音协合唱联盟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庆阳市文联邀请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姚峰老师义务对“三首民歌”进行混声合唱改编,并在北京组织国内顶级团队和知名合唱团打造制作,让经典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艺术形式进行传唱,从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往直前,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伟业。

经典再现

一《咱们领袖毛泽东》

孙万福,1883年生于甘肃省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寒,丧失了读书的机会。他虽一字不识,但天资聪颖,即景吟唱,出口成章。在火热的生产劳动中,他始终倾心于诗歌创作,在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和《陇东报》上发表的就有20多篇。孙万福热心公益,热爱劳动。在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中,孙万福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后多交公粮700余斤。1943年3月,他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变工队,增开荒地400余亩,多产粮60余石。1943年11月,孙万福荣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12月9日,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劳动英雄,毛主席与孙万福等劳动英雄亲切谈话,孙万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椅子上站起来走近毛主席,激动地用双手紧紧抱住毛主席的肩膀说:“大翻身啦!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回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您给的。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子趴在地上一辈子也站不起来。”毛主席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面带微笑地听着……孙万福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与激动,用颤抖的声音即兴歌唱:“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当他唱完后,与会的英雄们齐声喝彩。毛主席也拍着他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孙万福望着毛主席,有些惭愧地回答说:“我一字不识啊!”毛主席听他说一字不识,对这位农民诗人的天才和气质大为惊叹!与会代表也都称他为“农民诗人”。后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经作家贺敬之修改润色,这首优秀的民歌在整个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成为传世之作。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混声合唱,庆阳文联,4分钟

二《绣金匾》

汪庭有生于1916年,陕西商南县人,从小学做木活。1936年前后,从国统区逃到解放区新正县定居,之后成为新正县马栏区方圆一带小有名气的巧木匠。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虽然从未念过书,但他很喜欢当地的民歌和秧歌曲。边区的种种新气象,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他觉得生活充满激情,编出了许多优秀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唱汪庭有编的歌。为了表达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激之情,他采用陇东人民喜闻乐见的《绣荷包》曲调,编出长达10段80句的优秀颂歌。新的《绣荷包》,描绘出了一幅边区党政军民同心同德、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很快在解放区传唱开来。后根据作家艾青的建议,作者将《绣荷包》改成《十绣金匾》。《十绣金匾》表达了边区人民的共同心愿,深受群众的喜爱,很快流行于陕甘宁边区。从“十绣金匾”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人民领袖、革命军队、革命政权、革命根据地的热爱,对劳动生产的热情,对生活的信心。1944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会上,汪庭有荣获“甲等艺术英雄”称号,受到表彰奖励。之后,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和润色,《十绣金匾》的“十绣”被精炼为“三绣”。改编后的《绣金匾》结构更为严谨、节奏更加明快流畅。随着全国解放,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传唱至今。

《绣金匾 》混声合唱,庆阳文联,4分钟

三《军民大生产》

打夯号子是庆阳人在建房、修路的劳动中诞生的一种固定调子,无固定歌词,全凭领唱人直抒胸臆,脱口而出。1942年,抗大七分校及七七〇团的战士进驻华池县东华池镇,与当地群众中的掌夯把式一道,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编出《边区十唱》的打夯歌。后来,音乐家张寒晖经过庆阳时,听到那一唱众和的“呀么嗬嗨”、“西哩哩哩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呔”,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使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他对十段歌词进行了反复提炼和修改,改为五段,定名为《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唱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民歌很快在当地驻军和群众中传唱,并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1964年,《军民大生产》被选编入为庆祝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我国规模空前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此后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时至今日,在许多大型的红色文化节目中仍能听到这首民歌。

《军民大生产》混声合唱,庆阳文联,2分钟

专家有言

姚峰

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

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长

一个多月前,甘肃省庆阳市音协主席范胜利联系到我。他说,姚老师改编的混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很好,我们都喜欢唱。能不能请姚老师将我们三首著名的陇东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改编为混声合唱?我欣然答应。接此邀请,我先是兴奋,80年前的这三首歌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我烂熟于心,很是喜爱;继而紧张,这几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既要保留当时、当地的原汁原味,更要有创新,显然改编难度很大。在与范主席的持续交流中,我受到启发、激励,尤其是《军民大生产》的改编难度最大。在写作过程中,我几乎都想放弃了,但他没放弃!于是,我继续写,突然我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写完了,很开心!是啊,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新表达,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李昕

著名作曲家 ,原空政文工团创作员,一级作曲

听姚峰新编陇东民歌三首有感

李昕

三首出自甘肃革命老区陇东庆阳的经典民歌,由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姚峰先生重新编配的交响合唱《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听起来是那样让人熟悉中透着亲切、感动中令人振奋。

本来经典作品传播久远且耳熟能详,要在改编中追新求变,进而赢得赞叹与喝彩,是件特别不容易的再创作的系统工程。而姚峰先生编配的这版交响合唱,恰恰充分调动、展示和发挥了他音乐底蕴深厚,声乐、器乐共通的扎扎实实的基本功,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个人认为,与70年代未推出的那版陕甘民歌交响合唱相比较,此版既忠于原作又高于原作,歌中充分运用了简约而不简单的起承转合的调性对比,加之搭配民族调式的基础和声,使得作品要丰满有丰满、要张力有张力。其在第三首欢快悦动风格的《军民大生产》后段,借用民间戏曲中的紧打慢唱,巧用主导乐句动机复调拉开演唱,把《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三首歌中的典型乐句变奏、重唱,把陇东庆阳民歌的强大基因巧妙、无痕地嫁接在一起,让传统中国五声音乐在陇东庆阳经典民歌的调式调性中,要旋法有旋法、要个性有个性、要色彩有色彩。

姚峰先生重新编配的这三首交响合唱歌曲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应该是当下经典佳作改编中的崭新的里程碑!

王未名

音乐家,文艺活动策划人、撰稿人

感动于新编的三首陇东民歌

偶翻媒体平台,见姚峰老师在毛主席诞辰 130 周年当口,发布的由他改编并录制的三首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和《军民大生产》。我如获至宝地戴上耳机,迫不及待地听起来……北京,三场大雪过后,在肃杀的隆冬之中听到这久违的旋律,真让我热血沸腾,尤其是姚峰的改编,给这三首歌曲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艺术感,让听者脑海里呈现出无以言传的美好画面。我知道,这种艺术享受就来自于姚峰对歌曲的改编。

姚峰这三首歌改编得很成功,成功就在于他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符合当今人们审美和情感的老歌新唱的版本。《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合唱开门见山地用和声铺陈出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用大西北的音乐元素与渐进式的速度变化,用当下人们的情感歌颂着毛主席和他创下的丰功伟绩。姚峰在歌曲结构和声走向、调性转换、节奏设计等方面做了到位的统筹,从而让我们可以感到丰富的和声美感,脑海中有着鲜明的画面感,甚至在有的地方让听者有随歌起舞的冲动,比如《绣金匾》6/8 拍的段落,就描绘出百姓喜绣金匾的舞动场面。又如《军民大生产》,就用“小歌大唱”的改编,拓展了歌曲的内涵,尤其是“紧拉慢唱”的中段,姚峰把中国戏曲音乐中特有的表现手法融合在歌曲的改编中,为听者带来一种心理的张弛,为歌曲平添了审美趣味。姚峰改编的这三首歌,不仅原曲的主题与情感得到发展,编曲和演绎也都精彩,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样的改编为老歌增添了新的艺术魅力,让人产生了不一样的心灵触动和共鸣,可谓耳目一新。

在陇东这片热土上诞生的这三首歌,其核心都是歌唱毛主席和共产党,而《军民大生产》更是对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给予了艺术的诠释。当我耳听新编《军民大生产》,被热火朝天的大生产场面感染着的时候,我不由心生感慨:我们在疫情之后经济的恢复,不正是需要有八十年前“军民大生产”的这种精神吗?姚峰立足于对民间音乐与西洋音乐的结合,使人们在当今依旧能从歌曲中汲取到精神力量,并反哺现实生活。人们用满载艺术的歌声唱出新时代的展望与奋进,我想,这可能就是姚峰改编这三首歌曲的初衷之所在吧。

姚峰的改编,把单旋律歌曲,写就多声部合唱,不仅丰富了听觉,更可营造出画面的感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12 月 26 日,这一天,姚峰没有忘记,我们也都记在心中……

艺术家的情怀,从来就是如此!

左霞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一马平川的大塬之上嘹亮回荡,在千沟万壑的梁峁之间千折百回,从千年之外的远古吟唱至今,歌颂着先祖教民稼穑、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咏怀着农夫走卒和戍边将士的苦乐思盼,诉说着世俗人间的悲欢离合,陇东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特别是在陇东革命根据地时期产生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军民大生产》,使陇东民歌唱红了全中国,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中国民歌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三首作品被改编为合唱,让经典以多种形式广泛传唱,这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讴歌新时代革命老区新风貌的一次具体实践。

感谢姚峰老师的精彩改编!感谢庆阳市文联和庆阳市音协的精心组织!

编辑:丑晓旭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