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张德芳|大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去食堂吃饭,食堂管理员说:“为了您的健康,请您自备碗筷。”说得有道理。

去超市买碗,营业员给我推荐了一款碗,碗有点大,营业员说:“大了盛得多。”说得有道理。

拿着碗去食堂吃饭,大家惊呼:“这么大的碗!肯定是以前挨过饿的人。”说得有道理。

为什么要买一个大碗呢?

我这人块头大,匹配的就应该是一个大碗。从美学角度上讲,五大三粗的人端着一个袖珍的碗,就有些比例失调,不好看。

用大碗方便,别人吃了几碗,我是一碗足矣。别人跑两三次,我就一次。三步并作两步走,简单快捷。有一次吃饭,和一女同事坐在一个餐桌上就餐,我打了一次菜,女同事加了三次餐,我没有憋住笑了,我原本不想笑但是刹车失灵,最后还是喷饭了。这女同事不高兴了,我伤她自尊了。其实这个女同事并非吃货,她的碗和她的人一样小巧玲珑。为此我愧疚了好长时间。

食堂里一般是自助餐,好吃的菜一般都倍受大家青睐,反应迟钝手脚缓慢者无。一个大碗,我完全可以一次性满足自己的食欲。碗小者,一次吃完了,再去打菜,只剩下空空的菜盆和满满的遗憾。

我就是挨过饿的人。

小时候,家里很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就是在饥饿中慢慢长大的。考上师范学校那年,身高不够,体重不够,为此我提心吊胆了好长时间,害怕被学校勒令退学。

我们农村老家有这么一句笑话:“做活溜边边儿,吃饭挑大碗儿。”我从小就喜欢用大碗。有了大碗,就有希望多盛饭,就有希望把肚子填饱,就有希望把个头长高,把身体吃壮。

一个小碗,一勺饭就满了,一个大碗,一勺饭才是半碗,这是格局。上师范学校以后,我曾特意买过一个大碗。从视觉效果上讲,打饭的师傅打了一勺饭菜,总是觉得有点少,于是又补了小半勺。就是这小半勺,硬是比小碗多出来的。人要生存,在关键的地方还是要动脑子的。

就是这小半勺菜,其中的营养价值并不少,这完全可以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我入学的时候座位在第一排,只能和一个瘦弱的女生做同桌,三年后,我已经坐到了教室的倒数第二排,那个女生还是第一排。

工作以后,单位有食堂,我这人恋旧,吃饭还是拿着我上学时期用过的大碗。单位一同事不慎把食堂的师傅得罪了,师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每次给这个同事打饭,师傅的手就抖得不行,本来就是个小碗,饭菜勉强打到碗里,已经所剩无几。沉痛的教训,让我努力和食堂师傅搞好关系,我的大碗总是收获满满。我曾经总结过,单位领导你可以“得罪”,他要扣你工资还需要文件支持,而食堂的师傅你是得罪不起的,他一哆嗦,会让你今天直接吃不饱饭。

生活条件渐渐好了,我还是拿着我的大碗去食堂打饭,不同的是每次都要给师傅叮嘱:“碗大,少来点,不能浪费。”每次吃完饭,还是觉得师傅把饭菜打得有点多了。

后来,调动工作了,我搬行李的时候,都要把我的大碗谨小慎微地装好。再后来,从不小心碗边上磕了一个小口,到碗底碰了一个小口,伤痕累累,最后一条裂痕贯穿整个大碗,我的大碗是彻底不能用了,光荣下岗,为此,我伤感怀念了好长时间。现在的大碗,是我新买的,我认真地呵护,小心地使用,唯恐损坏。

老百姓过日子,就是讲究个大字。房子大不大?麦垛大不大?过年的猪大不大?土地面积大不大?当然,也包括碗大不大?

大者,多也,广也,丰富也。碗者,器也,状也,温饱也。

我突然发现,这山坳像个大碗,这村庄像个大碗,这麦囤也像个大碗……

把大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把碗舀得满满的。人们追求的就是这样满满的幸福生活。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