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步农 摄
时光无情,似乎可以抹掉一切,却也显现它温柔的一面,让青春期雕刻下的风起云涌,变成未来岁月的云淡风轻。每座城都有自己的成长密码,它就隐匿在一座楼、一棵树或者一条路当中,或许深藏于人们曾经像野草一样疯长的青春欲望里。有幸身居其中的人,就会经历它的历史,见证它的沧海桑田。
有个词叫“私家地理”,在这儿,我挑几条和自己有关的老街道,说说西峰,更多的是有关这座城的青春记忆。
北大街·汽修厂
张步农 摄
西峰老城以小什字为中心,东西南北有四条主街,东西短,南北长。小什字以南的街道是南大街,向北是北大街,南至秦霸岭,北到三里沟畎,弯弯曲曲有十里长。
北大街189号,是庆阳地区汽修厂。
为什么要从汽修厂说起?因为汽修厂是我父母工作的单位。计划经济年代,人的归属,农村说公社、生产队,城里人说单位。父母在汽修厂上班,汽修厂就是我的家。
1976年父亲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回汽修厂,我上大学以后,母亲从良平供销社调进同一个厂子上班,接着从早胜二里半大姑家和中村姨家接回了弟弟和妹妹。我寒假一回来,十几年来四零五散的一家人才团聚在了一起。
新家安在汽修厂家属院一栋两层砖箍窑楼上,既没有上下水,也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冬天用火炉取暖,生活污水要收集起来提到院子下水道去倒掉。一间屋子盘个满间炕住人,一间屋子砌个用风箱扇火的土锅头做饭,一面墙隔开厨房里外间,留作从外间进厨房的通道。楼下靠围墙用油毛毡盖顶,搭个煤房,用来储存做饭取暖用的混煤,大疙瘩烧锅,末子煤煨炕,支个架板放越冬吃的白菜和大葱。现在看起如此简陋的居住条件,当时人们还戏称是家属院里的“中南海”。因为建厂初期厂里的几位领导先后住过,比起一排排土箍窑,自然要洋气多了。
汽修厂是从省城兰州迁过来的,前身据说可以追溯到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搞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办的军械修造所。厂子历史悠久,职工构成就杂,有日本人、朝鲜人,有上过朝鲜战场的转业军人,还有上海、兰州插队返城的知识青年,更为特别的是,还有许多聋哑人。别小看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文化、懂技术,有的是技术骨干,有的有文体专长,能画画、会演奏乐器、打篮球。聋哑职工相互之间交流用“手语”,时间长了,汽修厂的职工都懂点儿“手语”。如果一个陌生人初次到厂里问路,遇见一个聋哑职工,和你比划半天看你还不明白,他会放下手中的活计,领你到要找的人面前,他们待人都很朴实热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汽修厂发展的黄金期,生产多种型号汽车的活塞销、立人销、消声器、挡泥板、汽车前脸等汽车配件。九十年代初,还研发生产出轻型农用车,同中科院技术人员合作,用加工汽车覆盖件的冲压设备,研发专用模具,解决了当时国内打印机油墨包装问题。
工厂的效益好,生活福利就好。每年夏天从陕西大荔拉西瓜,冬天每人分两吨煤,分的大葱、白菜存满煤房,足够吃一个冬天。捡垃圾的人都说汽修厂工人收入好,生活水平高。因为垃圾堆里夏天西瓜皮多,逢年过节鸡毛多。
那时候西峰城区人口中,产业工人占多数。老城区内,南大街有毛纺厂、农机一厂、玻璃厂、机械厂、副食厂;东街区有农机二厂、卷烟厂、彭阳春酒厂、冷冻厂、塑化厂、铝箔纸厂;西街有地毯厂;北大街企业就更多了,有火柴厂、机电厂、汽修厂、制药厂,运输公司三保修理厂、粮油加工厂、轮胎翻修厂、电镀厂、钢木家具厂。庆阳产的汽车配件、彭阳春酒、山丹花烟、磨面机、电动机、毛毯、地毯、农用地膜等工业产品,曾先后被评为甘肃省的“陇货精品”。西峰人能抽上本地的香烟、喝自产的酒,能吃上本地产的磨面机加工出来的小麦面粉,就连日常吃的酱油醋也是觉得西峰副食厂的产品最可口,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那可能是地县国有集体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的高光时刻,企业红火,当工人也光荣。许多人为调回西峰城里,宁愿舍弃原来机关单位的工作。坐机关整天抄抄写写,拿着几十元钱的死工资,而当工人,靠技术和手艺吃饭,多劳还能多得,社会政治地位也高。西峰城里每年正月二十耍社火,都是以企业和四门乡镇为主联合组织的。职工群众踊跃参加,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家要把一家比下去。邻居是厂办主任,每年都男扮女装扮个“害婆娘”,穿红戴绿的手里拿个长旱烟锅,走在社火队伍的最前边扭秧歌。社火汇演时,职工会站在路边给自家工厂的节目呐喊助威,从心底透出一股爱厂如家的精气神。
1991年我去日本学习的时候,据说西峰城里只有三部住宅电话,分别是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军分区司令员三个党政军一把手的。学习期间,日本公司付费,我每月可以和家里通一次电话,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每次打电话前,我要提前一两个月写信说好通话的具体时间,到了通电话的时候,父亲带上全家人,到厂里他们办公室的电话机上去等候。接通一次电话,得先从日本呼叫国际长途转到上海,再从上海接通西安,最后才能连上西峰。这儿通那儿不通,中间反复呼叫,好不容易接通了,儿子喊了几声爸爸,相互报了个平安,感觉啥都没说,时间就没了。一次我因为外出学习,没有提前给家里说打电话的时间,妻子着急,隔了一周,晚上到南街邮电局从西峰给日本打了一次电话。去时身上带了100块钱,结果不够付十几分钟的话费,只好把手表押下,第二天去补缴了欠费。电话费太贵了,要知道那时候大多数人的月工资还没过百元。
1978年春节,是我们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西峰过的第一个年。满间炕睡不下五口人,就给我在厨房过道用两张木椅一张门板支了个床。晚上太冷,母亲用输过盐水的玻璃瓶子灌上开水给我暖被窝,被子上还要捂上父亲出差穿的羊皮袄。早晨醒来,看见床边窗户上冻得结上了一层冰花。如今回想起来,寒冷都已忘记,想起来的只有全家人在一起过年的温暖和幸福。
南城壕·胜峰饭馆
陈飞 摄
大什字的南城壕,曾是西峰城里几条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八十年代初,南城壕街道两边还是一家挨一家灰瓦翘脊、石头台阶、黑漆门窗的老铺面,经营日杂百货、布匹织品、皮毛山货、瓷器铁器、调料食品、棉花网套等日常用品,和南北大街主街道上经营五金、百货、副食、粮食、蔬菜等国营门市部比起来,别有一番古风遗韵。加之它西高东低的坡道地势,站在西街口上一眼望去,鳞次栉比的货铺,青砖灰瓦的屋顶,加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音乐声,一脚迈进去,真有一种走进人间烟火的感觉。
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但先周时期留下的文物古迹并不多,看得见的就是庆城周旧邦牌坊和东山上的周祖陵。十几年前,南城壕原地区物资局旧址搞房产开发,一下子出土了许多周代青铜器,说明南城壕脚下这片土地历史也很悠久。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董志塬上兵燹深重,战事频仍,陕甘总督曾在庆阳府设置粮台达八年之久。灾祸过后,偌大一个董志塬,只留下彭原沟边十几户人家。北石窟寺、肖金金善寺、彭原宝塔寺等庙宇都是在那场战乱中焚毁的。民国时期,甘肃省政府在庆阳派驻第三行政公署,驻地在庆阳县西峰镇。1949年刚解放,设立过县级的西峰市,但1950年6月就撤销并入了庆阳县。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从原庆阳县分出驿马以南的彭原、后官寨、董志、肖金、温泉、什社、陈户、显胜8个乡镇,撤销西峰镇,增设寨子乡和南街、北街两个办事处,成立了县级建制的西峰市。市域面积996平方公里,正好是共和国面积的万分之一。西峰建市17年后,到2002年,庆阳市成立,西峰撤市为区。
既然是从村镇一步改为市,西峰就具有了城中有村,村里有城,单位院外住农家,楼房旁边是窑洞,城市与田园风景同在,城镇居民与种田农民共处一城的独特景观。建市初期,许多居民家中还不通自来水,从南到北不多的几栋家属楼都没暖气。北大街建行对面蔬菜门市旁边,就有一个自来水站,每天定时放水,附近的居民和单位都到水站来打水吃。西峰建市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像农村一样过集日,三天一个集。逢集的日子,街道上能看见成群的牛羊牲畜招摇过市。老城区西高东低的地势,最后排水都要汇集到南城壕,流入北明渠,再下火巷沟。城区排水管网改造以前,南城壕每逢下大雨,常闹水患。1988年7月23日夜间,西峰遭遇了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两个多小时下了两百多毫米雨,南城壕许多老铺面都被冲毁了,造成很大损失。
南城壕浓厚的商业氛围,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当地人下海经商练摊的黄金地段。家门中八弟拉上个同龄的表弟,在南城壕租了两间门面房,开了一家炒面馆。那时候大伯父和姑姑都还在世,父亲每天一下班,有事没事就往面馆跑,客人一多,父亲还挽起袖子帮着揪面节。等到晚上打烊后,一家老小围在桌前一块一毛地把钱整起来算账,能多挣几块钱,全家人的高兴都洋溢在脸上。
给面馆起名时,商量了好多天定不下来,最后不识字的大姑说,早胜人在西峰开了个面馆,就叫“胜峰面馆”吧。当时也不知道寻人写招牌,大伯对我说,你是咱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写就合适着呢。无知者无畏,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西峰大街上写了个招牌。
多年以后的一个周末,我和父亲逛天禾市场,路过南城壕时,父亲说:“老八的饭馆要是一直开到今天,该赚大钱了吧”?像是在问我,又像是在问自己。当年两个闯世界的愣头青,最终因受不住勺头晃动下的泼烦,饭馆开了不到两年就关了门。但当年在南城壕练过摊的同乡人中,有几个比他们俩起步还迟,从卖打火石老鼠药做起,今天已经成为很大的企业老板。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潮涨潮落、谁胜谁负,南城壕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今天我们怀念八九十年代,除了对每天都有的生活新变化充满感激之外,其实也是在怀念那个昂扬向上、充满生机、普通人大有可为的时代。
广场路·体育场
魏锋征 摄
广场路是桐树街半腰中搭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长。路东紧挨桐树街的这边,是庆阳师专的后门和操场,地区通用机械厂后院占了少半截。路西是地区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西峰运管所、地区保险公司,中间大部分是体育场,市体校就设在体育场内,南边角落里是市体委的一座小楼和几排平房。
广场路马路农贸市场存在了好长时间。钉鞋的、修自行车的,卖凉粉、面筋、凉皮、楼齿馍、油糕、油饼、卤肉、牛肉、各样吃食的,还有笤帚簸箕筛子笼、铁锨铲子耙子,瓜果蔬菜黄花杏干花椒辣面子,反正日常生活中用的,这条街上要啥有啥。我成家后用的蒸笼,高粱秸秆做的盖子,端饭用的木盘子,还有烧火的炭锨子,砸炭用的榔头这些日常器具,都是在广场路马路市场上置办的。最早广场路上不划固定摊位,为城郊农民提供了方便。自家产的瓜果蔬菜,手工制作的日常用品,一个架子车拉上停个地方就卖了。一年瓜果月里,在广场路上,总能买到最先上市很地道的农产品。不像今天超市里一年四季啥都有,可啥都吃不出个原本的味道来。
提倡单位办三产时,沿街单位都破墙建店,搭铁皮房子,广场路街道两边几乎全成了门市部,书店、租书店、文具店、音响唱片店,饸饹面、炒面、刀削面各类小饭馆开满了整条街。因为墙里有一所大学的缘故吧,竟然家家生意都火爆,要租到一间门面房,光转让费就得花好多钱。有一家专门经营土暖锅的小店,一个暖锅子只要二十元钱,肉片摞得跟暖锅中间的柱子一样高,是喜欢吃肉人解馋的好地方,价格合理肉又多,乡下亲戚来西峰,我领上光顾过好多次。
“休闲”在今天是个常用词,那年头可没这一说,“闲”就是“闲”,还用休吗?双休日是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在这之前一周上完六天班,星期天要洗衣服、打扫卫生,还要上街购物、看望老人,紧紧张张一天就过去了。再说了,西峰也没个游玩的去处,小什字百货大楼和东湖公园,就成了游玩西峰不可或缺的两个地标景点。前段时间整理旧照片,发现了儿子和他爷爷奶奶在这两个地方的多张照片。两处老景观,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今天都看不到了,留下的只有回忆。
改革开放后,解禁了许多老电影,国门打开引进了一些外国影片,电影成了那个时期人们追求思想解放、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西峰城内放电影的地方有小什字电影院、军分区礼堂、运输公司电影院,还有西街露天电影放映场。一部电影来了,几个电影院就同时放映。不像现在数字电影,密钥一解码,就能放映了。几家影院错时放映,胶片要专人骑摩托车从一个影院送往另一个影院。现在想起盛夏夜在西街露天场上看电影的场景,屁股底下就坐一块砖头,时常因为送胶片不及时要停映一阵子,抬头望天,漆黑的夜空,繁星满天,从黑压压的人群中站起身来伸伸懒腰,微风吹过,感觉空气都是甜丝丝的。电影散场后,有时候在黑灯瞎火的夜市摊子上吃个鸡腿或喝上一碗醪糟,也算是周末休闲的高级享受了。
平时有闲暇,我喜欢一个人去体育场溜达。
那时体育场简陋,跑道是用烧过锅炉的煤渣铺的,却进出自由。每天除了上课的体校学生,从早到晚都有在里边锻炼身体的人,灯光球场上也能看到地委、行署领导和群众一起打篮球的身影。体育场离我工作的单位很近,单身时,我经常天不亮就去体育场跑步。有了儿子后,也爱带他去玩儿。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一个人去体育场转悠一阵子。足球场种上草坪后,夏天约上三、五好友,提上收录机,买几瓶啤酒饮料,几个人围坐在地上,边听流行歌曲,边漫无边际地聊天说闲话,打发青春的迷茫和惆怅,直到很晚才回家。
体育场举办过几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开幕式和明星演唱会。尤其第一届香包民俗文化节,中央电视台朱军和李修平主持开幕式,各县都拿出了自己民俗文化的绝活。庆阳独有的荷花舞、徒手秧歌,在郭效文老师创作的优美乐曲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彩,许多来宾都交口称赞,对庆阳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桐树街·农机局
张步农 摄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地区农机局工作。那时候农机局在今天安定西路“豪庭名苑”的地址上,安定路还叫“桐树街”。
桐树街东接南北大街,西连长庆路,东段路南是庆阳师专,校园的北墙占了半条街。过了广场路丁字路口,大单位是农机局、农机公司、种子公司。
记得那时桐树街上真有桐树,整条街道没有单位的地方,就是居民的平房和农家院落,不宽的马路两旁,长着不多的碗口粗的泡桐树。挺拔的树干显得很高大,灰褐色的树皮平坦光滑,一片一片的树叶如伞状撑在空中,开花时节紫白色的花朵像一个个倒悬的风铃在风中摇曳。想当初为街道命名时,也是因为有这些泡桐树的缘故,才叫“桐树街”的吧!
从参加工作到后来搬离农机局家属院,我在桐树街上生活了约有二十年。
刚分配到单位报到后,人秘科长看我钢笔字写得还工整,就留我在人秘科上班。工作了一段时间,我觉得一天到晚就是提水倒茶、打电话通知会议和装订文件写信封一些琐碎事,跟自己在学校所学专业离得太远,心中渐生厌倦情绪。那些年同学刚毕业爱写信,收到其他同学的来信,看这个在工厂里搞产品研发,那个参加学术研讨会,自己越发不爱眼下学非所用的这份工作,寻了几次局长要求调整岗位。刚参加工作,还不知道人秘工作的重要。
八十年代初,农机事业处在一个转型阶段,民营农机正在蓬勃兴起。当时农机管理还沿用过去计划管理模式,开拖拉机都要考驾照,一年“三夏(夏收、夏耕、夏种)”、“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农机各项生产任务都要以计划形式下达到各县乡,尤其机械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那都是地区行署考核各县政府的硬指标。旱作农业靠天吃饭,深耕可以蓄水保墒,每年全地区都要组织机耕观摩,专员带着县长到田间地头督查机耕地情况,管理手段是按机械作业任务分配平价柴油指标。拖拉机耕地还要政府管,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在这样一项项具体工作的废与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局里有职工灶,除了一日三餐,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用大锅给职工烧开水。每天早晨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上两个八磅暖水瓶到灶上去灌水。单位上无论领导还是一般干部,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有一个玻璃罐头瓶子,用来泡茶喝水,讲究的还用塑料绳编个网子套在瓶子外面隔热防烫。用专门的保温杯喝水,那都是后来的事儿了。
局里有一台“铁牛-55”轮式拖拉机,平时外出揽活儿搞点运输,冬季给职工拉煤运菜搞福利。全单位只有一辆“北京212”帆布篷吉普车,是局里领导下乡或外出开会乘坐的公务用车。上兰州去省局开会,路上来回就得四天。我坐这辆吉普车随局领导多次上兰州,一天跑不到,半路在平凉、静宁、隆德、界石铺、华家岭、定西都住过。有一年冬天,在兰州开完会往回走,六盘山上下大雪,路很滑,雪雾中视线不清,我和一位同事坐在后排座位上,脚底下放着几块大石头,一人怀里抱一块石头,手拉着车门的把手,眼睛紧盯路面,一发现哪边轮胎打滑,就赶紧跳下车用石头把轮胎支住,下山过程中不时惊得人头发直竖,身上冒冷汗。
城里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单位上科长的自行车新,副科长、老干事的自行车旧些,再有新自行车配发下来了,逐次往下退。能骑上公家的自行车,说明你在单位上年头不短了。自行车修理费公家报销,五分钱换个“鸡肠”,就是轮胎气门那儿一寸来长米粒粗用来密封进气口的软胶皮管,两毛钱补个车胎漏气孔。桐树街团结小学巷口两边摆着好几家修车子的摊子,生意都还红火得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行车还凭票供应,骑上一辆飞鸽、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能和今天开辆奔驰、宝马汽车相媲美。刚上班时,有半年多时间我买不上自行车,每天下班,从桐树街走到小什字,再穿过北大街,回汽修厂家里吃饭。逢集的日子,大什字一带摆的摊位、赶集农民的架子车,熙攘的人流,路面堵的得穿过人缝前行。好不容易托关系找到些侨汇券,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高兴得不得了。一天下午,我骑车到桐树街西口的五金门市买了个电源插座,碰见个熟人,两人一打招呼忘了骑车就回到单位。第二天要外出办事,满院子找不见自行车,猛地想起前一天买插座的事儿,一溜烟跑到五金门市部,还没有开门营业,看见我的自行车还孤零零地撑在那里。苍天保佑,一个晚上过去,它没有丢失,运气好不说,说明那时治安情况也不错。
我结婚时,单位在办公楼三楼我的宿舍对面又给了一间房子做灶房。妻子设计做了个铁锅头,能安两口尺二锅。再放上一张单人床、一张三斗桌,一个案板支起来,就是个新家的模样。亲戚、同学来到西峰,没钱上馆子吃,一盘花生米、一盘炒鸡蛋、一盘土豆丝,再用白糖拌个西红柿,煮个酸汤挂面,就算是招待客人的一顿饭。就这么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有张单人床,就成了接待亲友的“客干室”。他们来西峰看病、参加考试、探亲转车,都不嫌弃,就住在这里。一二知己来了,开上一瓶酒,买两瓶水果罐头,抽烟喝酒聊天,常常能谝到天亮也不觉得累。
几年前,驾车经过桐树街,看见农机局那栋办公楼正在拆除,我停车过去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即将消失,望着镜头里的残垣断壁,青春岁月踉跄前行的诸多往事直涌心头,眼前变得模糊起来。
世纪大道·大槐树
张步农 摄
进入新世纪,西峰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市里决策区上实施,老城区主街道全部铺油罩面,开通从卫校巷口到三里沟畎的北出口,拓宽了西环路,以世纪大道、世纪广场、南湖集雨蓄洪工程为标志的南区开发重大项目,2003年当年开发,当年投入使用。
世纪大道北起人民医院南盘旋,南至彩虹桥,全长4.3公里,设计宽度120米,绿化带、人行道、轻车道功能齐全。六车道的主车道,是很超前的。地下管道实行了雨污分流,雨水管道内径达到2米,人可以在内直立行走。按当时的财力,修建这条路,可以说是举全市之力。借款启动开工,边筹款边施工,用钱最紧张的时候,区政府把办公楼、金象宾馆都抵押给银行贷了款。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市区领导有时候一天几趟去现场检查,要求确保当年香包节能投入使用。为赶工期冬天架着火砌检查井,雨天把单位所有电工调来让人撑着伞安装路灯,绿化带过了栽植的季节,就在隔离带种小麦,赶节前竟也长成绿油油一条线。
在施工过程中,道路基础打通后,雨季到来,那么大的集流面积,水往哪里流成了大问题。听取工程人员的建议,用老祖宗塬上挖涝池的办法,在世纪大道南端租地开挖南湖。完善思路,设计了太阳、月亮、星星三个湖体,雨水先流入日湖,日湖满了再流入月湖、星湖,遇大雨三湖水溢过警戒水位,泄洪闸自动提升,洪水顺渠泄入小崆峒沟口。南湖工程开工时没有资金,时任区水务局长用单位职工十几个房产证,从城市信用社贷款才开工。修建南湖工程,既解决了排水引起的塬面冲毁问题,又蓄水用于城市绿化,还增加了一处人工湖水面,成了人们游玩的好去处,算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九五”期间,成了庆阳市唯一获得国家创新进步奖的项目。
拓剑华 摄
现在兰州路上有一棵大槐树长在路中间,那也是那年开通环路时农户庄头的一棵大树,按设计本应移除的。那天正好赶上有领导现场督查,有人建议留下道路中间的这棵树,如今这棵大槐树在马路中间与城市和谐相处,成了西峰城里一个地标性的靓丽风景。
随之而来的日子里,西峰有了第一辆公交车、第一辆出租车、第一家超市。西峰居民的生活里,逐渐增加了电视机、录音机、冰箱、洗衣机、音响,看上了网络电视,用上了智能手机,住上了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楼房住宅。再后来通了高速、高铁,升级改造后的庆阳机场,能起降大飞机,每日多个航班通往北、上、广等许多城市,轿车几乎普及到了每个家庭。西峰油田开发,超低渗油田开发,庆阳石油化工厂建成投产,大量的石油人涌入城市,又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几日不见,一座高楼平地而起,竟有了迷路找不着北的感觉。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这座城市原来的模样。
一个人也罢,一座城也罢,其成长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时代前行,城市在变,青春会逝去,但记忆不会。如果时间会说话,我想对时间说,岁月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拒;岁月你别催,走远的我仍要追。也许多年以后,午夜梦回,自己还没有长大,又回到了那个和这座城一起年轻的时候。
投稿提示!
尊敬的作者:您所投稿的邮箱是庆阳市融媒体中心UGC运营工作室负责的《陇东报》“北地风”文学副刊、“书香庆阳”“一点庆阳”“书画庆阳”等版面或栏目邮箱,我们会及时查阅您的作品。如果采用,会在10日内通知。因来稿众多,人力有限,如未采用,将不再另行通知,感谢您的支持和谅解!
再次提醒,我们的投稿邮箱:ldbswhzkb@163.com。投稿地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庆城东路庆阳市融媒体中心。望广大作者朋友投稿时,切记在稿件后注明详细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与个人身份信息一致的名字、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含开户行名称)、个人简介等相关信息,以方便编辑联系。同时,欢迎关注我们的掌中庆阳客户端“文化频道”和“视听庆阳”微信公众号,方便浏览编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