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环县籍企业家石明生回乡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陇东报2023年9月7日一版。

初秋时节,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向环县西北行进,翻过一道道山梁,就到了甜水镇高崾岘村。从通向村部的缓坡下行,群山环绕中,一排排翠绿笔直的玉米挺立在平坦宽阔的盆地中,像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纱帐一样,从眼前蔓延开来。在环县北部,天寂远辽阔,地苍凉浑厚,植被时刻与风搏斗、渴盼水的滋润,这突然从山窝里“冒”出来的绿浓密张扬,美得像梦境一样不真实。

高崾岘村,这个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的中国西北普通小山村,在这个秋天,因为罕见的、茂盛的绿而“自信”,也将因那个种庄稼的人而“新生”。

石明生查看玉米长势。

这个人就是石明生,一位有着深厚故土情结,执着于改变家乡面貌的“圆梦者”。

全文大约4710字,阅读需要16分钟。

出走半生的少年回来了

从白墙红瓦的高崾岘村新农村走过,走进最北边的一户民居,客厅里摆着几张沙发,一面墙上挂着环县陇源同舟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农成果图,另一面墙上挂着高崾岘村乡村振兴公益项目概述图,还有写着合作社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内容的展示牌。其中以“爱、利他、务实、求真、拼搏、负责任”为内容的价值观引人注目。套间墙上,有标注出地块所有人姓名的卫星地形图和高崾岘村黄草掌组节水灌溉供水工程卫星平面图,靠窗立着一块白板,上面手写着拜访草原站学习草原防鼠方法,去宁夏、内蒙古、新疆考察经济林,调研滴灌管、滴灌带生产厂家等一条条计划。

这是石明生在村里的住宿兼办公场所。村里人都知道,在四川成都,他是拥有多家连锁店的四川拾美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住的是别墅。回村后,他还是大家眼里那个朴素可亲、热心、能吃苦,总想改变自己和土地命运的少年。

石明生家的老照片。

49岁的石明生也认为自己是个小伙子,“还不是个老小伙”。他说话柔软却坚定,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弯弯的眼睛时常会被一把土、一棵树、一声蛙鸣感动得湿润起来,中等身材匀称强健,走起路来双腿迈得飞快,爬坡下沟时会不时地跑起来。如果不是眼角细细的皱纹、发丝中零星的白发,很难相信他是32年前从高崾岘村黄草掌组走出的那个青春飞扬的小伙子。

不变的,还有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其实,在石明生的少年时代,他是同龄人中最想逃离家乡的那个人。自从12岁那年,他跟着亲戚到宁夏银川见了繁华的都市、林立的高楼、快捷的汽车、用不完的自来水后,他就时常想要逃离这个十年九旱的高崾岘村。

照他的话说,那时的高崾岘村“苦!太苦了”。每当他忍着饥渴,走在那条被洪水冲蚀得越来越深的沟道,步行3个多小时到镇里上学,沟两边黄得干瘪、甚至透着枯萎的泥土,一丛丛低矮的野草趴在沟沿,满眼或深或浅的沟壑,都让他感到无比压抑。他满脑子都想着要跑出去,跑到报纸和画报里描绘的有水有草的地方,跑到不会广种薄收的地方。随着念头越来越强烈,石明生的脚步跑得越来越远,出村、出镇、出县、出市,直到18岁那年,跑到了“天府之国”四川,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打拼之路。

石明生(左一)正在和父母聊天。

石明生是个报喜不报忧的人。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山里娃,去人才济济的大都市开辟自己的一方天地,背后吃了多少苦,他从来不说。离家在外,母亲担心他没钱没住的地方,他总是笑呵呵地回答,外面帮他的人多得很,他啥都好。

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到事业发展瓶颈期,他就会不远千里回到老家,回到这片生养他的黄土地,平复内心的焦虑,汲取前行的力量。

曾经绞尽脑汁往出跑,如今却千方百计往回返,还带着辛苦打拼的血汗钱、商海沉浮的经营理念、考察调研的农业科技系统,石明生和别人有些不一样。别人回来时,大多是逢年过节走亲戚看朋友,或者修一方小院重温故乡生活。石明生不同,他带着爱、带着理想、带着让干旱贫瘠的家乡变得更美的梦想回来了。

把梦想“种”在家乡的土地上

谁不爱做美丽的梦呢?但谁都知道,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巨大的鸿沟,有些还是永远跨越不过去的。对于高崾岘村的人来说,这道鸿沟就是缺水,因为在庄稼出苗、生长的春夏时期,这里滴雨难见,而在庄稼即将收获的夏末秋初,却多是疾来疾走的暴雨,洪水咆哮着、席卷着黄土而去。

蓄水、治水、用水,让宝贵的水资源滋润干涸的大地、让山川变绿、让田地丰产,是高崾岘村几代人的梦想,他们世代为这个梦想努力过,留下的却是不甘和心结。

甚至,村民石明山父亲的临终遗言是:“如果有人建坝蓄水,把我拿命挣来的100个银元捐了!”

石明生的爷爷和父亲当队长的时候,和村民们一起修“摆”(当地人摸索修建的一种微型蓄水坝)、种树,尝试过很多办法,但只能起到一时之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崾岘村很多人举家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甚至省外。包括石明生的父母,也卖掉老庄子,到宁夏惠安堡承包了一处果园维持生计。至今,石明生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没有一人在高崾岘村生活。

时至今日,虽然有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有各级政府帮扶措施的推动,但生态脆弱、降水稀少且极不均衡的自然条件,始终制约着村里土地大幅增产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也许从离乡的那一天起,石明生就做好了回乡的准备。因为在他年少的梦里,老家有鲜花、有清泉,还有乡亲们幸福的笑脸。

石明生向记者介绍水库相关情况。

2011年,事业稳定的石明生返乡,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建设乡村现代化经济体之路。

首先解决水的问题,他要修建一座大型的拦洪淤地坝,把宝贵的降水留下来,同时保护全村4000多亩连片的平整土地,不再被洪水从中硬生生“挖”出一条深沟,将耕地劈成两半。

石明生和村民修建的淤地坝。

提议一出,村民一呼百应,全村人捐款80多万元,石明生投入300万元。石明山遵照老人遗愿拿出100块银元;石明选二话不说捐了20万元现金;石秀峰关掉宁夏的企业,将他自己和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都投到工程上;石明生的父亲石生虎,立刻收拾行装回到村里,吃住在工地,操心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工程开工的那一天,全村几百人扶老携幼聚集到那条旱时干涸、汛期为患的沟底,随着机械建坝轰鸣的开挖声,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石明生默默站在人群中,分享着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悦,心头也涌上了酸甜苦辣百般滋味。

环县甜水镇高崾岘村现代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俯瞰。俄少飞 摄

开弓没有回头箭,建设淤地坝只是迈开了第一步。石明生在全力打理好企业的同时,一有空就到与环县自然条件相近的地方考察学习成功经验,并请专家教授设计规划,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又开挖10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引进肥水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控制系统。

今年夏天,在给蓄水池铺防渗膜的关键时刻,久旱不雨的天气突然乌云密布,眼见一场暴雨就要来临,石明生带领施工人员连夜赶进度。他们在腰里绑上绳子,冒着越来越急的雨一寸寸压膜,终于赶在雨势增大前完成蓄水池工程。在猛烈的暴风雨扑面而来时,这些大男人们迎着风雨兴奋地嘶吼,迎接高崾岘村的“新生”。

高崾岘村肥水一体化节水滴灌系统。

高崾岘村的肥水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由蓄水、施肥、灌溉、保墒等几个环节组成,连片化建设、集约化种植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对当地人来说这是新事物,“90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陆飞也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力,他看到了通往振兴的希望之路。

村民正在给肥水一体化节水滴灌系统添加肥料。

去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石明生牵头成立了环县陇源同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200元的费用流转耕地1300亩,以每亩150元的费用流转山地500亩,并修建分水井,敷设一体化膜下滴灌管道。仅流转土地和安装灌溉设施,石明生就投入资金75万元。

今年开春,石明生带领村民们在耕地种上玉米、荞麦,山地种上连翘、秦艽等中药材,以及锦绣海棠、西梅、酸枣等经济林。

高崾岘村长势喜人的玉米。

自今年7月17日高效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开闸运行以来,蓄水池及时收集三伏天里几次宝贵的降雨,为高温干热中拔节生长的庄稼、苗木和药材提供了足够的水肥。如今锦绣海棠、西梅抽出一拃多长的新枝,酸枣苗长到10多厘米,药材正在出苗,苗木成活率达到80%;两米多高的玉米秆粗壮有力,叶子宽大油绿,红色的玉米缨子随风飞舞,预计产量是旱地的1.2倍,一亩地增加的净收入可达1300多元。这是这些地块上长出的最好的玉米。

石明生正在查看中药材长势。

有人说石明生傻、有人说他是空想、有人质疑他别有目的,对这些不同的声音,石明生知道,埋头干出成绩就是最好的答案。他就像这艰苦的黄土地上努力生长的植物一样,坚韧、顽强、真实,用满腔热情去守护这方贫瘠深情的土地。

建设幸福的高崾岘村

对于水,对于故乡,石明生是有执念的。他早已定居成都,但那里丰沛的水抚慰不了他焦渴的思乡心。一回到高崾岘村,石明生最爱坐在浑浊的水边,放空自己,让充满了灵气和生机的粼粼水光映照他喜悦的内心,听此起彼伏的蛙鸣声,看翱翔在水面的鸽群,也惊喜地发现,从远处游来的野鸭越来越多,也悄悄享受他心目中这唯一的作品所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石明生养殖的黑山羊。

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是石明生给自己后半生的命题。在经济领域打拼多年,他既有冷静理性的思考,也具有丰富的商业运营经验。他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进程中,公益性的投入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做长远之计,仅仅高崾岘村的荒山造林一项,就需要上千万元甚至更多资金投入,靠他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探索建立从基础设施投入、耕种模式转变到科学设计维护、良性健康运行、充满内生动力的,融农业生态产业和商业经营链条为一体的完全闭环现代化经济体。

高崾岘村美景。

石明生乐意当这个试水者。

心怀期望的人很多。自去年石明生回村搞建设以来,甜水镇党委书记拓研新发现高崾岘村的产业、生态、乡村治理、民风都有极大改观,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正在形成。他带领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以不同方式参与进来,希望把高崾岘村建成全镇乡村振兴的典范。

丰收的日子就要到来,石明生计划将今年流转土地的收益,按村民、村集体、合作社等几方面按比例分配,让村民有收入,村集体能壮大,保证合作社正常运转。

做这些事石明觉得很幸福,他对幸福的理解是,能给别人带去有价值的事物。村里许多老人因儿女外出打工,日常吃饭成为问题,他就出资成立了互助幸福院,让年满65岁的村民,到幸福院免费吃饭。他给幸福院建凉亭,给餐厅配备崭新的桌椅,在活动室里添置象棋、扑克等,让老人们在幸福院里锻炼、娱乐。

石明生正在和幸福院的老人吃饭。

自幸福院办起来后,69岁的鲁俊莲每到饭点,就和老伴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洗去满手满脸的尘土,带着满满的仪式感,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幸福院吃饭。

像鲁俊莲一样在幸福院吃饭的老人近30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有些老人吃完饭,还会给家中行动不便的老伴带饭。

只要见到石明生回来,老人们嘘寒问暖,反复叮咛。此刻,石明生觉得自己是被人宠爱的孩子。虽然每月他得投入5万元,给工作人员发工资,买肉蛋米面油等,但当看到老人们舒心惬意的笑容,他觉得自己是村里最幸福的人。

石明生认为自己有英雄主义情结,他有责任改变村子的面貌,让大家过得更好。今年7月,石明生被吸纳为庆阳新乡贤联谊会中的一员,他感到欣喜和振奋,加快了建设家乡的步伐。未来,他要把高崾岘村的成功经验延伸到镇、县、市,落地到更多更广的地方。

石明生在水边看月亮。

入秋,好久未下雨的高崾岘村连着下了几场急雨,蓄水池储存下了够明年一年的庄稼用水,石明生开心极了。在月朗风清的夜里,他又来到水边,看皎洁的月亮,听欢快的蛙鸣,呼吸着湿漉漉的空气,心里无比舒畅。

记者手记

采访石明生的时候,最强烈的感受是他对家乡迫切而深沉的爱。这种爱,是经过多年思考、探索、学习后的一种执着理性的爱。

从他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他就抱着要在成就事业后,回乡报答生他养他的土地的信念。为了这个目标,初中没有毕业的他时刻没有忘记学习,上函大、进高校,时时向专家教授请教,并不断到与家乡自然禀赋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取经,以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哲学思维,规划设计他的乡村振兴之路。

尤为可贵的是,作为从本土走出去的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他将商业思维模式引进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为破解农村经济发展之困提供宝贵的经验,带来理念上的重构。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