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斌
党在陕甘边根据地的历史,就是一部以红二十六军发展为主线的革命斗争史。
包家寨会议后,1933年11月8日,刘志丹、王泰吉等在合水莲花寺对红军进行了整编,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第四十二师。王泰吉任师长,高岗任政委,刘志丹任参谋长,黄子文任政治部主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下辖红三团、红四团,人数共500余人,战马五六十匹。为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师、团、连都建立了党组织,杨森担任师党委书记。1934年初,王泰吉牺牲,刘志丹任师长,杨森任政委。
莲花寺整编后,刘约三、吴岱峰等军事干部到平定川一带开展工作,习仲勋、张策到南梁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建立党组织。
南梁地处桥山山脉中段大梁山南麓,位于甘肃华池、合水和陕西富县、志丹4县交界处。这里山峦起伏,梢林密布,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薄弱,群众基础好,是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区域。1934年1月,第二路游击指挥部成立,革命武装迅速发展,至1935年6月,庆北、定边、华池、环县、柔远游击队和华池保卫队陆续建立。1934年2月,第三路游击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南区的平子游击队、回民游击队以及宁县三支队、宁县一支队,新正县五支队、八支队、二支队、三支队、十七支队和警卫队、特务队等。宁县三支队是在平子半坡村贫苦农民刘永培、刘玉才、杨兴才、王占义等组织暴动的基础上组建的,这支游击队曾大闹平子镇,处决了国民党3名情报人员,摧毁了其碉堡;与新正四支队配合,攻克梁掌堡,消灭国民党民团60余人,在柴桥子、上畛子、鸭子梁一带神出鬼没打击国民党民团,影响力很大。南区的这些地方武装在第三路游击指挥部的领导下,曾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他们的战绩,是陇东根据地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
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在大力发展地方游击队的过程中,自身兵员得到很大补充,不断壮大。1934年后季,以陕甘边区特委和直属特务队为基础,组建了红四十二师一团;以第二路游击指挥部所属庆阳(今庆城)、合水、保安、安塞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红四十二师第二团。在刘志丹、习仲勋积极争取下,1934年10月20日,黄龙山郭宝珊在新堡宣布起义,率部120多人加入红军,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至此,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已拥有红一团、红二团、红三团、骑兵团、义勇军5个团,兵力1000多人,游击队也发展到1500余人,在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周围,形成了一块稳定的战略区域。
在陕甘边苏区,也涌现出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领导核心,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的坚定性,始终不渝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克服“左”的右的干扰,经受住了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在危险的时刻力挽狂澜,转危为安;尤其是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正确估量敌我形势,客观作出正确决策,独立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