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甘肃日报】布拼云霞生春风——陇东拼布艺术略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云顶子

枕顶·猫与小鸟

枕顶·孔雀牡丹

布贴画·娶亲图

□ 李建荣

拼布艺术是以布为材料拼接粘贴,形成绘画或实用品,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近年来,拼布艺术也成为高校印染设计专业的新内容。这一艺术追求能够复活黄土高原香包、荷包里蕴藏的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体系,激活布艺创制无穷的想象力。

拼布艺术范畴的多样性

狭义的香包,古代叫容臭、香袋、香囊等,民间还俗称荷包、耍货子、绌绌。这些称谓各有特指,又互相交叉,并不统一。在“庆阳香包”这个概念里,明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香包包括了各类民间刺绣、布艺工艺品。将各种形状的小片织物按照特定的几何规律与审美情趣拼缝在一起的工艺,叫拼布。这种拼布工艺历史悠久,是人们为了防寒而缝制的。中国民间将拼布称作“百衲”“衲”,是补缀的意思,“百”指很多。即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就叫“百衲”。

庆阳香包里有大量的拼布作品,如果局限于狭义的香包,则会排斥很多民间布艺创作的类型——比如门帘。也就是说,香包既是绣出来的,也是拼贴出来的。

拼布艺术的传承性

拼布,在穿着打扮的实用艺术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拼布艺术不只是节日的装饰、庆祝时辰的打扮,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庆阳南佐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上有不少拼图式样的集合图案,包括石斧、石刀、纺轮、骨笄、匕、镞、针等生产工具。陶器通常在宽沿盆内彩绘各种图案。纹饰多为横篮纹和绳纹,有少量为方格纹。陶色以红色为主,其次为灰色和少量黑色。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纺轮、机刀、骨针和纺织物的残片。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有猪纹方钵、鱼藻纹陶盆、稻穗猪纹陶钵、鸟形陶盉等造型丰富的生活用品。这些图式被后来的其他工艺传承了下来。

拼布艺术的创造性

剪纸、拼布、刺绣、缝纫,是综合运用手工艺术的不同工序。它们互相配合,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民间艺术图式。这些图式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其装饰性源于民间工艺的审美设计。在民间文艺和非遗研究的工作中,研究者非常重视民间图样的搜集整理,逐渐形成了一个丰富的陇东民间艺术系列。

在这些图样里,陇东八旬老人田秀茂绘制的民艺图样是珍贵而独特的一组。珍贵之处在于,他的图样不仅来源于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也来源于自己的阅读研习,他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再设计、再绘制。如他设计的针葫芦作品。针葫芦是拼合的艺术,又叫针扎子、针扎扎,是插针用的刺绣品,多以盈手可握为好,是妇女做女红常用的物品,多以布和棉花为料,在其上绣花而成。过去鞋子、衣服都是妇女手工一针一线做的,针葫芦天天不离手,走到哪儿就把针葫芦带到哪儿。

千百年来,人们以针扎这种特殊的物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美术图式。之所以叫针葫芦,是因为针扎子造型与葫芦相似。“葫芦”由相同的两部分联结而成一个整体,寓意齐心协力,家庭才能幸福美满。

针扎儿上有盖,要用几层布做成硬背子,绣上花,针扎盖保护针不掉落,不扎人皮肤;针扎芯要绵软,针头竖扎其上,有吸附力,外露的部分做成各种民间艺术造型,很是美观好看——这是民间手工艺术的智慧,有它的科学原理。

我观陇东庆阳的针扎,是从儿时开始的,奶奶、外婆、妈妈以及村里的妇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针扎,老奶奶常常把彩色的针扎挂在掩襟衣服的左侧胸前,和老爷爷绣花的旱烟袋相映生辉。“葫芦”谐音“福禄”,以彩色的布葫芦作为衣物的佩饰,也是基于这种民俗寓意。

在女红的民俗里,在有的人家,针葫芦的手提线也要由红白两根线缠在一起做成,底袋内,奶奶、妈妈会把自己梳落的头发填充在里面,因为针插在饱满的头发上,时间长了也不会生锈。我心里很是感动,想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古诗,想起那逝去的岁月里,亲人的青丝和白发,这亘古的爱,亘古的温暖,绵绵不息,正是由一根针、一盏灯、一根线传承下来的。

拼布艺术的象征性

原生态的传统拼布艺术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象征艺术密码。黄土高原的原生态民间拼布保留了中华文化装饰纹样的起源,陇东与陕北一带的拼布可以作为例证。

我国原生态拼布文化在黄土高原黄河中游地区极为繁盛。对于现在依然存在于黄土高原黄河中游的民间布艺文化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彩绘陶的传承关系,学者们探讨已多,但却没有单独就拼布类的艺术造型与陶器图纹做系统的比较研究,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田野考察与考古实物对比探讨了。

象征是其重要的创作方法,比如,北方民间拼布里最常见的抓髻娃娃,有各种变型,在绣枕、绣片中常见。

抓髻娃娃是非常独特的民间艺术图式,其中心在关陇一带,无论是人形娃娃,还是老虎、青蛙、螃蟹都是生命的保护神。这些拼布作品,自由天真,神秘灵气,童心洋溢,随心所欲,大胆夸张,有深厚的信念,有丰富的想象。它们构成了一个原始的也是原生态的与地下文物相互印证的文化系统,由黄土高原向中华大地辐射,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

拼布艺术的叙事性

民俗生活里的拼布服饰多种多样。拼布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技艺,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首先拼布是刺绣的工序之一,用较大的色彩图案不同的布块拼贴成底图,再在上面刺绣。同时拼布也是制作衣物、刺绣布类作品的一个独特的类型,它又可从刺绣和服装制作技艺里面区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来看待。

北方黄土高原,陕甘宁晋一带,采用这种艺术缝制刺绣的衣物饰品有拼布艺术的鲜明特征,具有浮雕效果。其具体做法是将贴填绣画相结合,有人叫做拼贴浮雕绣,在肚兜、枕顶等的制作中这种技艺采用最多。因为多是整体设计,分部件制作,然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布上,所以叫“逗”,“逗”是秦陇方言,就是手指把不同部件小心拼合在一起组成图案的动作,因为布片小,要小心仔细,轻轻拼合,所以会“逗裹兜”“逗夹袄”的媳妇,就是心灵手巧的人,说一个女性会“逗”,就是对她的女红技艺的认可。

逗(拼)的艺术,包括了剪形、贴布、折沿、绣边、填棉、绘画等工序,在完成过程中,巧妙组合出不同的自然情景、人物故事。这样的技艺是很古老的,代代相传,老年妇女掌握的图式较多,现在年轻人会的已经很少了。用这样的技艺制作的主要有百家衣、儿童斗篷、门帘、童帽、坐垫等。我们按照拼布的形态可以将之分为平面拼布和立体拼布。

拼布艺术的审美性

拼布是美化乡村生活空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陇东、陕北一带的乡村,秋冬和早春季节,天气寒冷,为了保暖,常常会挂上一面门帘子。门帘子多为拼布作品,在不同的布块拼出的门帘上再贴上十二生肖里的动物或者燕子、熊猫等。过春节或者娶新媳妇的时候,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里的门上,挂上这么一幅门帘,就一下喜庆多了。有时,窗户上也会挂拼布的窗帘。窑洞冬暖夏凉,即便是大热天,也有人家会挂着厚厚的拼布门帘,窑洞里反倒更凉快了。

春天到夏天,山原一片葱绿,山花与彩色的门帘相映生辉,一片灿烂。秋天到冬天,山色苍凉,土地褐黄,拼布的门帘鲜艳温暖,召唤归家的游子,如果是下雪之后,天地一片洁白里,那五颜六色的彩色门帘,就更是令人心暖了——因为揭开门帘就是热乎乎的饭菜,暖乎乎的炕头啊。

庆阳拼布艺术的现代性

庆阳布贴画主要分布在华池和西峰。华池地处甘肃省东端,东北与陕西省志丹、吴起、定边接壤,西南与省内的庆城、环县、合水为邻。

华池民间布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是陇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池拼布创作以粗布为原料,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其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浑厚质朴,气韵生动。

西峰的布贴画将民间画与文人画、将传统乡土情怀和现代人文精神融合了起来,具有当代绘画艺术的新质。从陇东拼布服饰与当代文创作品中,我们能读出一个人心灵深处对于命运深深的感喟,对于童年的深深怀恋,读出精神深处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坚定而静默的人格。(本文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配图为作者提供)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