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忆老年 | 拾柴垒火敬财神 (李建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河支流泾河流域,有一块隆起的黄土叫陇东。甘肃的陇东包括庆阳市、平凉市,属于黄帝族繁衍生息,开创华夏文明的地域。这庆阳古属北豳,北依陕北,南接关中之咸阳的长武、旬邑县,西依六盘山,东括子午岭,紧挨黄帝陵,域内之正宁县就有黄帝衣冠冢。庆阳是先周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诗经》里的《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就是歌咏这一地域的经典。这里有周祖陵、公刘庙,民间保留着深厚的先周文化传统,土壤肥沃,粮林丰茂,民俗独特。剪纸、刺绣、民歌、皮影、社火等民间艺术融在人们的窑洞民居生活里。春节我们来到了庆阳,惊喜发现,这里是一个民间艺术的世界,人们有着神秘的敬神祭祖信仰,依然传承着周秦古老风俗。他们把春节叫“老年”,唱牛皮灯影戏,说书,耍社火……这年过得太有滋有味了。我们的老年是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乡马南庄村前庄刘家过的。刘氏一家兄妹八人,刘镒、刘钵、刘镜、刘锷……都六七十岁了,这是一个世居陇上的大家庭。

不少史家认为夏时周人先祖由山西转移庆阳,在原庆阳县(今庆城县)落脚,始祖为后稷之后不窋,不窋、鞠陶经营成功向南拓展,在公刘时代占据泾河以北的董志塬大片土地,与戎人杂居。董志塬当时叫大原(太原),古公亶父时,周人由大原再迁岐山。

西周期间,戎狄不断南侵,威胁周室,周发兵反击,巩固边防。《诗经通论》引何玄子语曰:“不窋窜于西戎,其地即今庆阳地府是也,有不窋城,又有不窋塜。春秋时为义渠戎国。厥后公刘往迁于豳,盖道庆阳,经平凉而后达于今西安府之邠州”。道庆阳、经平凉、达邠州,几已包括豳文化圈内泾水流域大部分地域。《诗毛氏传疏》言:“……然则大原当即今之平凉,而后魏立为原州,亦是取古大原之名尔。计周人之御严狁必在泾原之间。若晋阳之大原,在大河之东,距周京千五百里,岂有寇从西来,兵乃东出者乎?《小尔雅》云:‘高平谓之大原’……奂案:《方舆纪要》:‘陕西平凉府镇原为唐之原州治,固原属原州界西之中,疑古大原当在镇原,平凉即泾阳地,从泾阳直北追至镇原,不更向西北矣。’”

历史上镇原时属平凉,时属庆阳,今属于庆阳,曾辖泾河北岸支流蒲河两岸先周“大原”的大片。马南庄所在太平镇为魏“高平第一城”。考察庆阳年俗,以马南庄年俗为典型,与《诗经》《周礼》《礼记》等典籍相互印证,向我们共同叙说着中国年文化的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推出“忆老年”系列之五《拾柴垒火敬财神》:

拾柴垒火敬财神

初一早晨,七点多钟我就在村中转悠,说是这一天要早早地起来,早早地响鞭炮,谁家的鞭炮响得早,这一年谁家的日子就能过得红火,其实六七点钟的时候,村里静悄悄的,人们大都还在熟睡中,孩子们夜里玩累了,大人们看电视疲倦了。只有零星的鞭炮声寂寞地响起,然后渐渐多了起来。只有偶尔的人家零点过后就出门到庙里去上头香。

我见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从沟里小路回来,弓身背着一小捆薪柴。开始有些纳闷,随即忽然想起,这可能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俗。

为什么拾柴?而且拾柴要早。问老人,老人说讨个吉利,图个日子旺火嘛。柴谐财,希望早日发财致富吧?这后面的意思背柴老人并未说出,年轻人已不去拾,大富大贵了的人家也不去拾,只是贫寒人家日子过得拮据,才记着这先人留下的风俗,拾柴,默默地祈愿后辈儿孙日子好起来。

小时候,三十那天,妈要我们“抱柴”,每人都要抱,把柴禾事先抱好,压在门外墙角以便除夕晚上垒火叫魂。初一早上还要拿着竹竿爬上崖背的枣树上“打柴”,老枣树脱尽了叶子,深冬里黑魆魆的枝干向冰凉的蓝天伸着。先是父亲,再是我,我们一家轮流着要用竹竿敲打枣树。说是打了来年结的枣多。现在记起,不由联想到早(枣)生贵子的话。妈说一打就灵了,一打就旺了——总之是一年初一早上要打,要是大雪天,我们赖在床上不起来,爸就一个人去打,惊得老槐树顶喜鹊扑棱棱地飞出来。

这对于“柴”的崇拜是有缘由的。柴祭本就是周人的一种祭名。周人崇尚气味,以醇香高贵的气味祭祀上帝。王室要跑到泰山顶上“烧柴禾”以求烟气氤氲,便于上帝享用。柴禾燃烧,架牲其上,置玉其中,那么这牲玉的气味上帝就愉快享用了。

打仗也要烧柴以祭。周武王牧野之战大胜收兵,就烧柴以祭谢上帝。我儿时尊母之嘱在火中投进几枚铜“麻钱”或者人民币的“分分圆”。投进一把麻子或玉米,使那年火变成哔哔剥剥的“香火”“响火”……现在人不会像武王那样排场的,太费事了。

这除夕夜垒火,初一早拾柴,似与婚姻有关。不是说“未雨绸缪”吗?这“绸缪”暗喻找老婆成家。《诗经·绸缪》上的那个人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译过来就是“道道绳儿捆柴禾,三星遥对门窗照。今晚什么好时辰?美丽的姑娘把我找,你呀你呀我的妹,对你这笑人可说怎么好?”“绸缪束薪”,古人以束薪,比喻婚姻爱情。好比两人相爱,缠绕捆绑在一起了,以干柴和热火喻婚姻甜蜜和谐,双关语也。

直接的表达还是《诗经·伐柯》。怎样砍树枝?没有斧子砍不成。怎样能娶妻?没有媒人娶不成。“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以斧的受柄孔喻阴,柄以斧喻阳,以伐柯喻新婚,古人以之象征生殖。

“约束既布,乃设夫钺”(《史记·孙武传》)既然两人已经像柴禾捆到一起一样成为夫妻,则要遵守妇道,束身自爱以家为重,违犯了就会受到斧钺的惩罚了。故而这背柴禾,又有祈愿丰收,祈愿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的意义。禾,谷子,或为粮食总称;谷子熟了,割下来捆在一起背回去,就是“年”了,五谷大熟丰收了,要庆祝就是“过年”,初一早上这背柴禾的年俗,可以说既是农业民俗的传承,又有林牧民俗的影子。

其实更大的场面在庆阳的华池、环县都有。那就不是零星的老人去背柴了。初一清早,家家户户都要把牛马驴骡拉出来,集中到一个很大的场院溜溜,牲畜的头上还会绑上红布红绳子,这叫“出行”,全村人在一个大场子上会合,互道新年好,开始“迎喜神”的仪式,迎完喜神回去的路上还要拾柴,说是“招财进宝”……

马南庄里大部分人家都压上了自来水管子,龙头一开,水就淌到了盆里、锅里,所以我没有见到抢头水的人。抢头水和上庙抢头香一样,都讲究个早起抢先。先前在吃的沟里泉水,天不亮就去抢第一担水。我小时候,吃的是窖水,父亲要早早拉我起来领我去窖边吊水,水桶上面一个木片做的丰字形水漂,浮在桶上不叫水滟出来,水不溢就叫平安。

大约是柴与水对人的生存太重要了吧,过年人们才这么重视“薪水”关于除夕夜堆柴救火,说是送神,叫神灵逝者的魂魄回去,到正月初七再垒火迎回来。不过,在我的记忆里,但逢过节救着了火,要从火上跳过去跳过来地燎,妈还会拿一把麦草点着在我们身上用火焰扫几扫,倘若我们姊妹谁身体有病,还会叫着我们的名字往回叫魂——除夕的火啊,送神灵的魂回家,唤亲人的魂儿回家,这意思是双重的吧。

拾柴禾的人会找到一个十字路口,把柴禾垒起来,叫垒财神。一个十字路口这家垒了,那家就不便垒,得另找一个路口。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以前不管那一天都行,刘镒先生说。不过在我的观察里坚持这个民俗的人有些深沉,有些隐秘,有些少。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