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四种需要
——一论强化本领恐慌意识
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连志
习总书记指出:“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总书记强调的这种“不适应”,实质就是“本领恐慌”,它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任务,强化本领恐慌意识尤为重要。
强化本领恐慌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创新,我们在发展道路上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风险、挑战,比如,在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如何在不同区域科学实施和完善,都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样,适应新常态、创新供给侧,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本领上的恐慌,有时会使我们茫然无措。然而,本领滞后于社会的巨变、多变、剧变、速变、快变,这是不争的事实,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正视本领,完善自己。
强化本领恐慌意识是适应工作的需要。习总书记曾说:“现在有些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究其原因,或因理论水平低、视野狭窄,或因知识匮乏、内存太小,或因作风漂浮、不着边际,或因缺乏群众理念、个人主义泛滥。归根结底,是应对工作的本领不强,实质是本领恐慌。加强学习既是提高理论涵养,情操修养和道德素养,又是改观现状、克服本领恐慌的根本。
强化本领恐慌意识是知识更新的需要。研究表明,人类近30年创造的知识是前3000年创造知识的总和。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此巨大、快速的知识更新,使我们的知识“保鲜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用“旧知识”的“老船票”难于搭乘“新设施”的新航船,必然带来我们在应对、适应方面的不足。为此,应加速知识的储备、更新,尽最大努力补缺查漏,消除知识盲区,补上本领短板,用新知识的鼠标点击遨游神舟的飞船,演绎“笑开颜”的时代神韵。
强化本领恐慌意识是振兴庆阳的需要。开发开放的庆阳本身就有主客观方面的不足,面对“三期叠加”形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重任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我们思想的不适应、本领的不到位、能力的不全面逐步显现,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老区的腾飞只有领先一步提本领,方能超人一筹谋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竞存。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强化本领恐慌意识就是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文化,主动掌握新思路、新理念,主动强化新经验、新胆识,进而以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创造性地应对时代话题,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