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文教
守住子午岭林缘最后一道防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会版)守住子午岭林缘最后一道防线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陈思

    合水县寺塬村周边,杏花灼灼,山桃臻臻。绕过安静的村庄,通村路的一个岔口,直通村后的荒山。4月的一天,记者跟随林业工人在大山里造林,寺塬村周边的荒山布满人工修筑的鱼鳞坑与水平阶,林业工人与当地农民一起,在挖好的坑里种植油松。守住子午岭林缘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这样执着的信念,让北川林场几代人在这里艰苦奋斗了50年。

最后一道防线意味着什么

    位于子午岭腹地合水县老城镇境内的北川林场,属合水林业总场管辖。辖区有大面积植被稀薄,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经营面积虽广,但很多地方森林覆盖率却不及子午岭核心林区的一半。在文家塬造林工地上,记者见到了北川林场党支部书记张成宇和场长赵永宁。山坡上,一位村民在张成宇指导下将栽树挖出的泥土二次填满、踩实,近乎40度的斜坡上,修整过的鱼鳞坑延坡度递进向下,有些险峻处,挖坑时仅能容下两只脚踩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滚下山沟。

    在灰褐土与黄绵土混合土层上,挖一个标准坑并不容易,土层坚硬,质地紧密,铁锹与䦆头用3天就需打磨。这般辛苦之下,工队最熟练的造林工人每天也仅能挖100多个坑穴。沟壑纵横的荒山,沟谷间距往往达数百米,来往几个工地,就得步行几十里地。每年春季不低于6000亩的造林面积,让人们的体力经受着巨大考验。

   “再难也要坚持造林,新树林不成活,天然林区域就会缩减,我们没有退路。”林场党支部书记张成宇说,作为林缘地带的林场,守住子午岭林区退化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全场干部职工的责任。这道防线关系着整个子午岭林区的林地面积、生态平衡、植被多样性及沿线区域水土保持,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荒山造林时刻都不能放松。

生态环境一度脆弱不堪

   北川林场辖区内的荒山土质多为黄绵土,水分涵养性差,养分瘠薄,常年风化严重。遇暴雨天气,常有滑坡和塌陷。为保水固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两代林场人以沟边谷地为试点,种植臭椿树。这一树种生存力强、且有特殊气味,羊畜不啃、虫鼠不吃,加之气味刺鼻,不适合做燃料,人为砍伐破坏少,在短期内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树树龄太短,生长50年左右时就会自动死亡,无法起到一劳久逸的作用。到了自然灾害严重年份,臭椿树叶、根、皮均不能食用,无法为百姓救急。经当时的林场党支部决定,开始改植榆树、杏树、小叶杨等适宜当地气候,为百姓所需的树种。

   进入九十年代,畜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大量天然林与人工林在牲畜无序放养的情况下遭到破坏。遇到阴雨天气,地势低处的农田、菜地在洪水作用下会一夜塌陷消失。水土流失淤塞下流河道,当地百姓甚至一度因河水浑浊而不得不到几公里外挑山泉水洗衣做饭。春天风大时沙尘蔽日,农户家的窑洞门窗间隙里飘进的尘土片刻时间就能在地上沉积一层。这一时期过度的砍伐破坏也给林场日后恢复造林带来困难。

   不断缩减的森林面积,大片裸露的荒山,满山赶不尽的羊群,这样的场景在第三代林业工人的记忆里尤为深刻,荒山造林的进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有了前两代人积累的经验,加之科学的种植方法,综合地理环境、土质、气候等方面因素,北川林场经过两年努力,成功改良了旱地沙棘,并培育出优质油松。看着苗圃基地里绿油油的树苗,林场人的心里总算有了底。

    然而,平均海拔1400米的北川林区,年降水量仅有340毫米。这里气候干燥,风、冻、虫害几灾俱全,干旱尤为严重。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很多时候需要运水上山。山间道路崎岖,运水车行至道路狭窄处,就不得不停下,车上的水依靠人工背至造林区域进行浇灌。大面积造林完成后,还需要对未成活的苗木进行补植,补植之后还需长期管护,每个林场职工承担的造林、管护工作都十分繁重。

持之以恒  树木树人绿满山

    “我们承担着合水林业总场近乎一半面积的造林任务,子午岭的林缘只能延伸不能后退。”林场党支部书记张成宇说,林场的前身是建设兵团,林场工人必须排除万难,守住林区阵地。从2013年至今,北川辖区森林覆盖率已从39.3%上升至42.74%,数字上涨的背后,全场干部职工付出了无数心血。

    北川林场地处合水县老城镇与庆城县南庄乡境内,是少有的管辖区域涉及两县乡镇的林业部门。曾经,由于辖区农、牧民杂居,居住地点分散,部分当地群众森林保护意识淡薄,给植树造林及森林管护工作带来诸多困扰。如今,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前些年春季,在家下一锅面吃顿饭,汤里飘得都是土,现在春天没那么多土,环境可好多了。每年在工地上种树挣钱,再打些零工,一家人的生活也不用愁了。”说起生活环境的变化,杨坪村村民杨俊刚十分感慨。

    北川林场场长赵永宁告诉记者,坚持“树木”也是“树人”。每年林场春季造林、生产,都有大批工队与农民前来务工,生产造林是一项长期进行的工作,对当地群众来说,也是一份可长期参与受益的工作。让群众参与造林生产,获得劳务报酬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珍惜保护自然环境,某种意义上也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现在当地民众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他们认为造林务工可以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且能长期从业,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秋,我市提出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实施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到2020年,实现宜林荒山造林700万亩。这接近庆阳境内子午岭林区的面积,也就是说,将利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子午岭”。目前,全市8县区109个乡镇、1185个行政村、22个国有林场均实施了苗林结合培育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48%。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