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文教
(环县大练兵稿件)环县南湫乡花儿山村农民告别“危窑”迁新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花儿山村农民 告别“危窑”迁新居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李馨怡  高于婷

   整齐的村道边,一排排敞亮的农家四合院里,正在粉饰的新房一字排开……环县南湫乡花儿山村村民苏世明眼见着自家的新居一点点建成,黝黑皮肤上的皱纹仿佛舒展了许多,他摸着院门上新贴的瓷砖对记者说:“终于住上了新房子。”     

    对于住了大半辈子窑洞的苏世明来说,这座新居不仅仅是告别苏家200年窑洞岁月的见证,更是完成父亲生前的夙愿。从记事起,苏世明就与祖父住在同一个院子的窑洞里,几十年的风雨冲刷,让原本勉强盖起的窑洞变的破旧不堪。“家里的3孔窑洞2孔已经坍塌,其余1孔,顶部也开始脱落,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裂缝,一到下雨的夜晚,睡觉总是担惊受怕。”说起自家的旧居苏世明皱着眉头,点燃了手里的旱烟。        

   “一定要离开窑洞。”这是十几年来,苏世明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家里3孔窑洞是苏家祖辈们传下来的最值钱的家产,因家庭贫困,早年坍塌维修都由父亲承担。有一年下大雨,冲毁了庄家、冲塌了窑洞,一家人连夜搬出来听雨到天明。“我父亲像往常一样和弟弟趁着雨停及时修补,却在修补过程中被坍塌的泥土掩埋了。”父亲和弟弟再也没有从土里爬出来,也是从那时起,苏世明对窑洞有着莫名的恐惧。他想着,一定要搬出去。          

    对于窑洞岁月的艰苦生活,苏世明有着深深的体会。“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家里的水都是父亲拉着驴去几公里外驮回来的,出门骑驴或是蹭邻居的摩托车,村里的儿男都说不上媳妇,人家嫌家里穷。”山里的贫困穷到了根上,受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限制,苏世明从土地上的收获总是寥寥无几,冰雹、干旱坏了庄家,土地沙化、寸草不生瘦了牛羊。在他看来贫困就像血管里的血,与生俱来、世代相传,再努力也改变不了。

    2013年,甘肃扶贫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打响了第一枪,苏世明渐渐发现了村里的新变化。苏世明说:“这两年,乡村干部时常下乡考察,村里渐渐有了新鲜事,不是新建了种植基地,就是修起了柏油路。那时听说是要扶贫,可我这么穷,怎么扶啊?”一辈子老实巴交的农民从没想过扶贫工作会翻过那么大的几座山来到这穷乡僻壤,好技术、好政策会送到他家的破窑里。      

    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成为南湫乡人尽皆知的好消息,苏世明也成了受益者之一。“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开心地绕着那破窑走了两圈,心里不停的嘀咕,父亲啊,我们终于不用再住窑洞了,告别200年窑洞岁月,苏家在我这辈翻了身。”苏世明说,看到脱贫有了眉目,便想起了致富的事。他一边装修新家,一边盘算着,“等搬进新家后,老窑洞就要推倒种上草,用来养牲口。如今儿子在外打工,听说家里有房,媳妇也有了眉目,好事一件接着一件,这日子得好好过!” 

    环县作为自然条件薄弱的贫困大县,搬迁扶贫是主要的扶贫方式之一。今年,环县按照向县城集中、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向工矿服务区集中、向生产便利区和公共服务成熟区集中的“四个集中”模式,对4800户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围绕黄河水、产业带、公路线进行布点。年内在县城规划新建富润小康家园一期工程19栋商住楼,安置搬迁1736户,在乡镇小城镇规划新建集中安置点8处,安置搬迁1611户,在60个中心村搬迁安置1453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