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文教
艾蒿·火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眼下正是盛夏季节,不用说,蚊子又会活跃起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对付蚊子除了那些现代化的驱蚊“武器”外,当然也少不了火绳。

    家乡人管火绳叫“火要子”。制作它的材料,就是当地山野里生长的一种菊科草本植物——艾蒿。这种植物的茎叶燃烧起来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蚊子嗅到后,就会避而远之,所以,也就起到了驱蚊子的作用。我出生在乡下农村,从小就认识艾蒿。它一般多生长在田埂地畔、沟坡崖坎上。有一两尺高的植株,茎和叶呈银灰色。因为是多年生植物,不管它秋冬季节多么干枯,甚至于被人们斫了去当柴火,但到了第二年,又会重新生长起来。这也无形中给人们制作火绳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每到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割艾蒿,搓火绳,用来熏蚊子。

    我们家也不例外。记得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正在读初中。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除了上学外,总免不了参加生产队或者自己家里的劳动。所以,每次收工后或者干完自家地里的农活。就顺便割上一些艾蒿捎回家。如果碰不到,索性就专门去寻找。说实在的,要真去寻找到艾蒿,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呢。要翻过几道墚,跨过几条沟,像寻找宝贝一样,这个硷(别字)畔上看看,那个地埂上瞅瞅,唯恐漏掉一处长有艾蒿的地方。不过,我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

    艾蒿割回来后,还要经过一番去硬杆、剁根须的工序。然后晾晒,直到晒蔫。接下来,就是搓火绳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火绳,大多数都是我的老祖母搓的。她往往颠着一双“三寸金莲”,头上顶一块布帕,拿一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的阴凉处,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搓着火绳。随着她的两手不停的摆弄,火绳也在她的胯下不断地加长、延伸……后来我也尝试着学搓火绳,刚开始,我搓的火绳松散粗糙、毛利索罗,不像祖母搓的那样粗细匀称,光溜紧密。祖母就给我讲要领,逐渐地摸到了窍门,手也熟练了。随后搓的火绳跟祖母搓的也不差上下了。

    当然,搓好的火绳要等晒干后才能使用。说到使用火烧,那也是有讲究的。火绳有个正反之分,所谓正,就是说在点火绳时要把搓拧过程中留下的毛茬朝后,这样火绳才能够充分燃烧;如果反了,不但不易燃烧,还会自动熄灭呢;不用说,我是有这方面经验的,我点的火绳从来没有出现过自动熄灭的现象。

    现如今,社会进步了,人们驱蚊子有多种方法,没有火绳也不大要紧。可在我们年轻那时候,如果没有火绳,那夏天可就要遭罪了。尤其是像看场、护青。晚上睡在野外,那就更离不开火绳了。记得有一年夏天,队长派我和堂兄一起看护生产队里已“挂红”(结了棒子)的玉米地,晚上睡在地边临时搭起的马架子里,忘了点火绳。嗐,可把我们整苦了,那可恶的蚊子轮番进攻,脸上、手上、腿上到处被叮的伤痕累累,害得我们一晚上没睡成觉。第二天晚上,我特意从家里拿来了火绳点着,果然再没有受蚊子叮咬之苦。

    大概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吧,我对火绳情有独钟。尤其是爱看火绳燃烧时的情景——夏夜,忙碌了一天的农人,回到家里,用过了晚餐,歇息睡觉时,在屋里点上一根火绳,挂于高处。黑暗里,唯有那火绳的光亮忽明忽暗,时隐时现;满屋里弥漫着火绳散发出来的烟雾,既不刺眼,又不呛人,还会闻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因为没有蚊子的叮咬干扰,一觉醒来,一天的疲惫,顿然消失。那感觉真是惬意极了!

    虽然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当了石油工人,但实际上并未离开过家乡这块土地。所以也就一直保持着搓火绳、用火绳的习惯。不过,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现在夏天已很少有蚊子袭扰。偶尔有,使用的也不再是火绳而是蚊香。但每当我走在街上,看到有乡下老汉背着火绳来赶集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地观察良久,有时候还会跟卖火绳的老汉攀谈几句,仿佛见到了久违的挚友一样。这也许正能说明我与火绳之间的情结所在啊。

责任编辑: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