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文教
因为生在贫瘠的土地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9月号(总第121期),刊发了《贫瘠土地上长出好根苗——追寻全国时代楷模柴生芳成长足迹》一文。文章选自我市作家、诗人王天宁的新著长篇纪实文学《楷模生芳》一书。

    该书通过“土塬磨砺”、“燕园风华”、“戈壁搏击”、“神户苦学”、“激流勇进”、“重返乡野”、“爱洒黄土”、“惊心一天”、“历史铭记”九个章节,记述了全国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柴生芳在贫瘠的土地上成长、奋斗直至牺牲的故事。细细读来,不禁被作者细腻的描写、主人公的感人故事深深吸引,同时也为柴生芳心系黄土、心系群众的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所感动。

    柴生芳,甘肃宁县人,生前为甘肃省临洮县委原副书记、县长。2014年8月15日凌晨,因为长期辛苦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其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去世后,先后被追授为定西市“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时代楷模”,中组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2015年6月,被推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这是网上关于柴生芳的简介,比较简单。然而《楷模生芳》作者却以扎实的采访和充实的资料为基础,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细腻的笔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柴生芳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还通过扎实的调查采访,追溯了柴生芳的土塬出生、求学北大、戈壁搏击、海外留学等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很多素材,是第一次披露。

   柴生芳一生做过四次大的抉择,除过高考放弃北京外国语学院,选择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这个冷门专业这一个抉择之外,其他的选择在别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逆向选择”:大学毕业,本来可以找一个舒适的工作单位,而他却选择了茫茫大戈壁,选择了自己最爱的考古;当他的一项项考古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受人艳羡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艰苦的海外留学;当他学成归来,面对北京、上海、香港等科研院所的优厚待遇,而他却又一次选择了回到西部,报效家乡。

   可以说,柴生芳的这四次人生转折点上的抉择,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但是,是怎样一种力量促使他一次次做出这种为大多数人所不易理解的选择呢?

    土地!细细读完《楷模生芳》,我才渐渐地理解了,是因为这一片无法割舍的养育他的土地!他虽然生于贫瘠的土地,工作在贫瘠的土地,却深深地爱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深深地扎根于这片贫瘠的土地。

    我们不妨打开这本书,轻轻地走进柴生芳的故事,品味他的人生。

    柴生芳出生在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一个有德善遗脉的家庭,仁厚善良的家风代代相传,他从小就从乡亲和父母身上传承了善良的禀赋和勤劳的习惯。虽然家境清苦、衣食紧缺,但是他从小就学会了孝敬父母,学会了劳动,学会了替家人分忧。上学后,柴生芳热爱学习,并很快成为老师的掌上明珠,成为同学们争相效仿的学习榜样。虽然条件艰苦,每周放学回家背馍馍和咸菜都要走30多里长的路,但是他克服重重困难,一时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最终,山窝窝里终于飞出金凤凰,一张鲜艳的通知书飞进了山村,他以全地区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在北大考古系学习的日子里,柴生芳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习了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感染了他的同学,也感动了他的老师。多少年后的2014年,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可以说是对柴生芳大学生活的最好褒奖:“樊锦诗、邓稼先、张益唐、汤一介、柴生芳……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他们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的骄傲。”

    北大毕业后,作为一名考古研究工作者,柴生芳走进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悬泉置遗址发掘现场,住进了茫茫大戈壁。这里夏天的高温达40度,冬天是一片冰天雪地,他们住的是破败不堪的工房,喝的是苦涩的咸水。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黄土大塬赋予他的那份勤劳和倔劲,在发掘工作暂停、同事返回兰州的那个酷暑难耐的夏天,他硬是把先前挖掘的小山一样的砂土堆重新筛了一遍,从中捡拾出了3000多件遗漏的珍贵文物。当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何双全手捧这些文物时,内心产生了从事考古工作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过的感动。“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考古工作者,就是这样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把那美好的梦想和青春一天天燃烧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上……”

    1997年,当他在考古与汉简研究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暂时离开这片黄土地,远赴日本留学深造。在这里,他不仅要艰苦求学,还要为自己生计奔波。搬家公司、饭店、物流公司、超市、家教……他没黑没明地拼命打工,像一只候鸟一样一次次地挪窝,经历着居无定所的逃荒般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柴生芳的这种做法真是背水一战,给自己不留一点后路,硬是把自己往上逼,这种倒逼却产生了一种无穷的生命力,这是贫穷地区人的精神在柴生芳这种强者身上的一种苏醒。”在日本,他被当选为神户地区中国留学生校友会副会长、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理事,成为留学生中唯一当选的神户地区华侨总会理事,先后组织了声讨日本右翼罪行的集会、“神户节”游行、快乐的星期天庆祝国庆专场晚会等活动。在异国他乡,柴生芳深深理解着祖国母亲的含义,他把维护自己和留学生的尊严与维护祖国尊严连成一体,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表达着一个漂泊的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感恩和热爱。

    留学期间,柴生芳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就获得了一般需要3至7年才能获得的神户大学文化构造学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顶尖级的专门人才,等待他的将是丰厚的收入、富裕的生活。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却放弃了如此锦绣的前程!为什么?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他的故土。家乡太苦了,他要回去改变家乡的面貌。”2002年10月,柴生芳进入甘肃省省委办公厅调研处。他决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诚恳的学习态度来迎接这一生命中重要的转折时刻。在行政单位,他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通过自己如饥似渴的学习和不断的辛勤努力,由一个刚开始还闹过错误的“菜鸟” 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工作者。他勤奋、忘我的工作,让同事们无不敬佩。

   2006年,就在所有高层次知识分子为甘肃省实施的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而喜出望外的时候,柴生芳却再次做出一个惊人的抉择,主动请缨到“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基层工作。在定西,作为副县长的他首先接受的就是县里“最穷最麻烦”的两项工作­——招商引资和旅游。经过认真调研论证,柴生芳决定从“天下李氏出陇西”这一文化根源上做文章。他与陇西县有关领导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活动,并邀请李氏宗亲赴陇西考察。经过多次磨合,福建客商投资13.5亿元兴建的“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陇西,成为该县旅游产业从古到今的第一块金子招牌。为了让在贫瘠的土地里刨食的农民增加收入,为了让“中国药都”的名字真正叫响,在陇西确定了将中药材做大做强的发展路线后,柴生芳和一大批扎实、负责、能干的干部经过努力,最终建成了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使陇西中药材产业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蜕变”。柴生芳在日记中写到:“只有帮助像我的家乡那样贫困地方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大爱,我的理想。”

   刚刚担任临洮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时,柴生芳不仅根据实际情况对临洮总体发展思路进行了重新定位,还认真做好接访工作,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事无巨细,他都不讲条件,不推责任,不拖时间,认真对待。他认为,群众上访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和发展思路,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切入口。让贫困群众吃上自来水、住上新房子、走上柏油路,是他最大的心愿。针对临洮县致富项目少、资源缺乏的实际,柴生芳经过调研论证,提出发展壮大以农家乐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经过他热心指导和积极推动,乡村旅游成了临洮旅游的新亮点,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拓了新途径。为了有效推动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的落实,及时掌握工作的进展动态,柴生芳安排将扶贫攻坚方案的内容制成一张特别的地图,“任务进图,进展上墙”,他这种独有的抓基础工作落实的倒逼法,把扶贫工作看成一场硬仗,渗透着他与时间赛跑的强烈的使命感,浸透着他心系全县的心血和智慧。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9.1亿元的公路建设项目、大王庄文化休闲旅示范区项目、太石水城项目、卧龙湾水镇文化休闲旅游项目……这一个个项目,在柴生芳实干精神的引领下付诸实施,临洮县的旅游文化事业展现出一条生机勃勃的金光大道。

    “马衔山上永植此木,洮河岸畔千古生芳。”可惜天妒英才,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遗体火化那天,临洮县上万名群众,自发地走上街头,用最朴素最古老的方式,送他远行。

   “我奉献你们的,只有热情和汗水。”柴生芳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这,或许就是对“时代楷模”柴生芳一生的最好概括。

    细读该书,作者紧紧抓住纪实文学的特点,既确保真实性和严肃性,又充分利用文学的笔触,形象地塑造和复原了一个“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的真实、生动、丰富的形象,从而避免了此类作品容易出现的“高大上”和“假大空”的弊端。正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在该书序言《缅怀与欣慰》一文中所说:“作为诗人的作者,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努力运用文学语言这一特殊工具,许多章节叙述时流畅洒脱,描摹时细致精微,刻画时严正认真,抒情时诗意绵长,堪称纪实文学创作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王天宁,现为庆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董志塬》文学执行主编,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出版了诗集《漂泊的草帽》、《采绿》(合著)、《时间的风景》、《汉字之舞》,报告文学集《高原沧浪》、《大道长歌》,并获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五次获庆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之所以创作《楷模生芳》,是对英雄的一种敬仰与追忆。”王天宁说。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他的新著《楷模生芳》的出版,并且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题写书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作序。可以说,这是我们本土作家植根黄土、植根脚下,深刻挖掘黄土文化的精神内涵,紧跟时代步伐,表现时代精神的一项成果,也是献给党的生日的最好礼物。

    

    

    

    

责任编辑: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