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庄展示】 毛寺村:从最穷到最美的完美蝶变
作者: 路娜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12-15 17:16:46
一键分享到:

    引子:


    对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总有看不够的风景,讲不完的故事,割不断的乡音乡愁。从今年6月份开始,由市委农村工作部、市旅游局、陇东报社主办,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文广局协办,在全市开展了以“留住美丽乡愁 寻访最美村庄”为主题的寻访活动。活动分为征集、宣传、推介评选、成果展示四个阶段,最后通过网络投票、专家和领导评审,共有10个村庄获得了这一殊荣。


    从今天起,掌中庆阳微信公众号集中展示这些美丽乡村醇厚的乡土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乡村特色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经验做法;展示勤劳可爱的庆阳人民积极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和良好精神风貌。 

    在西峰区显胜乡,有这么一个村子,它安静从容,在不经意地几年间发展成人们眼中的“最美村庄”,让人心动向往,它就是毛寺村。


    毛寺村地处庆平三县交界,这里两山夹一川,清秀却不清闲,冬日里,记者漫步在整洁宽敞村道上,片片红叶在阳光的照耀下色泽透亮,与青白瓦墙的易地扶贫搬迁住宅小区、正在修建的古寺一条街相应成景。冬季的农闲时节,正值当地黑老锅峡的旅游旺季,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去黑老锅干零工挣钱,老人妇女则坐在乡愁记忆馆的广场上聊着天、拉着家常,等待上幼儿园的孩子放学。


    无止桥留下的博爱精神


    毛寺村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端的显胜乡,由于地处川区,山大沟深,村子中间还被一条几十米宽的河所分割,连通河道两岸的是无止桥,这座桥是村里群众出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


    “以前要大人背着娃娃走独木桥过河才能到学校,学生在三孔窑洞里上课,写字的时候要把凳子搬到院子里,用废旧电池里面的碳棒在地上练习。”回想起以前毛寺村的办学条件,村支书毛颖敏感慨万分。


    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决定帮助毛寺村修建一所学校,专家跑遍了毛寺村的每个角落,用最低碳环保的材料,历时5年时间建成“毛寺生态希望小学”。有了学校,到学校的路又成了问题。2005年夏天,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教授带着一群学生来到毛寺村,在这里干起了架桥的事。当时,在村民的眼里,靠这几十个文化人建桥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淌河搬石头、赤手捡烟头……5天后,这座桥的“雏形”就出现在了村民面前,因为这座桥一头连着村里的孩子,一头连着学校,所以取名“无止桥”,意寓学无止境。这座桥也成为村里的第一座桥,从此以后,孩子不用挽起裤腿上学,村里的甜瓜、柿子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


    如今,当年建起的学校已经搬迁,来到这里的游客还会驻足感受香港中文大学留在这里的博爱精神。提起当时建桥的那群人,村民依然连连称赞并且心怀感激。


    黑老锅烧开了毛寺村的水


    “蒲河川来蒲河川,蒲河川里好风光,左手一指看土箭,右臂一挥观石峡。”这首诗在当地流传甚广,其中的“石峡”,说的就是位于毛寺村的黑老锅峡。


    黑老锅峡谷长千余米,怪石突兀,岩壁陡峭,黑里透红,红中夹黄,经流水冲刷将土地切割成一条裂缝,河流暗入地下,河床在地下不断加宽,酷似烧饭的铁锅,所以当地人亲切称它“黑老锅”。在冬季,周围渗水形成的冰挂、冰瀑极为壮观,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户外旅行团体慕名而至,掀起了一股黑老锅峡旅游热潮。


    自黑老锅峡被开发之后,到毛寺村旅游的人只增不减,最多的时候日客流量达到3000多人。当地依托发展旅游资源脱贫致富的方式给当地农民也带来了增收,建起的冰雪健身基地,可以吸纳当地农民在农闲时间打零工挣钱,还有好多农民把山货带到景点附近售卖,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干活的劲头也越来越高。


    据了解,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当地还申请注册了黑老锅商标,着力开发乡村旅游农产品,打造黑老锅牌土蜂蜜、香醋、香瓜、土鸡蛋等,让当地的土特产走出毛寺,走向更大的市场。


    精准扶贫吹来发展的东风


    毛寺村曾是西峰区的贫困村,而现在,毛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桥修路、规模种植、易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据了解,2015年底,毛寺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00元。“以前村里条件太差,男娃都娶不到媳妇,村里没有可以通车的路,农民没有钱盖房子。”毛颖敏说,“现在好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后,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


    毛颖敏介绍,近年来,毛寺村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硬化道路29.5公里,埋设自来水管道8公里,建成漫水桥1座、吊桥1座,实现了自来水、动力电、砂石路自然村全覆盖,全村建成小康住宅7处128户,还配套建设了村级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广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还解决了用水的问题。


    通过精准扶贫,毛寺村开始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瓜菜、草畜、苗林、劳务和旅游等五大产业,搭建钢架大棚368座,棚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种植露天瓜菜200亩,打造1100亩的荒山集中连片造林示范点,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记住村史留下乡愁


    村庄承载着乡愁,如今,在村民的眼里,那个不通车、不通水、没学上、没钱挣的毛寺村已经渐行渐远,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村里的“人气”慢慢地淡了,年龄小的孩子对于村子的发展一无所知。“旧有村容村貌的改变,影响了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知,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都安逸地享受着祖辈们带给他们的一切,对村子的过去了解很少。”毛颖敏说。


    为了让当地人记住承载村民生活历史并追远怀旧、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让独特的乡愁文化得以延续,毛寺村又建起了乡愁记忆馆。毛寺村乡愁记忆馆以9孔窑洞的形式展现,分为乡赋展览馆、乡史陈列馆等9个展馆,以实物、图文以及现代LED技术等多种形式展示该村的发展历史。


    “现在毛寺村已经是人尽皆知的旅游目的地,建设记忆馆,一方面为了让当地群众不忘历史,记住乡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全面展示毛寺村这多年来的变化过程。”毛颖敏说。小小的乡愁记忆馆,一头承载着历史,一头连接着未来,让人可以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吴树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934-59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