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庆阳最美村庄】刘坪村:大山深处的“桃花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 (记者 张昶昶 何海峰) 这里,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没有耀眼的霓虹灯光,没有摩肩接踵的如织人流,有的只是静默的群山、蜿蜒的溪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恬静与怡然。走进华池县紫坊畔乡刘坪村,就置身到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顷刻间能忘却尘世间的纷杂与烦扰,延宕出一种亲切和回归。

    刘坪村位于华池县城和南梁的中心地带,曾是原陇东地委旧址所在地,1928年,刘志丹、习仲勋、高岗等人就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村内有师家铺子旧址、刘坪会议旧址等革命遗迹12处。近年来,该村抢抓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上狠下功夫,把过去落后闭塞的贫困村建成了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水电路通了 生活更加方便了

    通村道路建设是刘坪村全新蜕变的第一步。随着紫坊畔乡至刘坪村,以及柔远镇刘沟至刘坪村两条村级道路的相继完工,刘坪村的基础环境逐步改善,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原先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现在用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到县城了。”村民张永强指着门前新修的柏油路告诉记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坚持基础先行,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举措。”刘坪村村主任王治国说,今年以来,刘坪村搬迁新建12户标准农宅,完成危窑危房改造64户;新打小电井54口、水窖7口,改铺设自来水管线20公里;新修柏油路(水泥)3条30.1公里,新修砂石道路2条13公里,新建漫水桥3座;完成唐河组21户农电升级改造,配套低压1.8千米并安装变压器2台,低压改造0.5千米;新修梯田6700亩。“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了,致富信心也提高了”。

    “我们村这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也修好了,二层小楼也住上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些事。”村民史金堂说。今年60岁的史金堂,子女都在外打工,以前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窑洞里,今年通过政府补贴和贷款,史金堂和家人住进了村上新建成的居民点,并在自家开起了小超市,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增收产业多了 生活更加富裕了

    “种了大半辈子田了,做梦都没想到能种上这么好的梯田。”今年50多岁的崔文斌说,过去家里的农田都是山地,特别陡,年年种,年年歉收。这两年,村里对山坡地进行了平整,山地被改造成了梯田,种什么都能有好收入。“我今年种了50多亩玉米,都取得了好收成。现在,家里也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愁来了亲戚没地方住了。”

    红色革命遗存是刘坪村的宝贵财富。村里借助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及全县精准脱贫试点村的机遇,把革命遗迹、红色资源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5亿元,建成了以“师家铺子旧址、陇东地委旧址、刘坪会议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点,带领群众发展旅游产业。2015年,刘坪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开始向着全面小康迈进。

    “我们村子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能立足实际,发展草畜养殖、苗林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同时把遗存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好。”王治国说,今年,刘坪村栽植油松8300亩,种植紫花苜蓿1200亩,新增养羊户25户,种植全膜玉米6000亩,种植设施蔬菜30亩,同时依托红色景点发展旅游产业,新建鱼池1个并完成配套设施,新办农家乐8户,这些产业发展壮大后,村民们的致富门路就增多了,生活会越变越好。

    环境卫生好了 村子越变越美了

    天刚蒙蒙亮,村民张生明就起床了。他拿起放在院子角落的扫把,仔细认真地对庄前屋后的卫生进行打扫。这个习惯,张生明已经保持了好多年。“都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现在生活好了,就更要把环境卫生打扫好,这样生活才会过得更加畅亮。”

    环境风貌,不仅关乎村子的形象,也体现着村民的精神风貌。王治国说,刘坪村特别重视对环境卫生的整治,对庄前屋后“三堆五乱”、残墙断壁等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今年完成了砖砌护坡1300平方米、河岸帮畔3800多米、沿路匝栏400米,水泥硬化入户道路26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新建简易垃圾填埋场1处,新建公厕1座,配备垃圾转运箱3个,安装公用垃圾箱12个,户用垃圾桶240个;完成村庄绿化,沿河栽柳4000株;成立刘坪村环卫队,并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如今,走进刘坪村,笔直的公路,崭新的房屋庭院,新栽的花草树木,现代气息浓郁的旅游建筑散落其中,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美丽新村正在崛起。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