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最美村庄展示】水沟村:绘在高原上的山水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 (记者马骁 魏博庆)和煦温暖的阳光穿过山脊梁,在依山而建的院子里一点点铺展开来,让冬天里的寒气慢慢退却,这个宽敞的院落是任登发的家,今年94岁的任登发趁着好天气,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不时用手捋一捋白色的胡须,脸上有着慈祥安逸的笑容。

    任登发所在的村子是合水县老城镇水沟村,位于子午岭腹地,村子依靠着二郎山、姬家山、背宝山,县川河、309国道及青兰高速穿境而过,登高俯瞰,错落有致的新农村民居和村部连在一起,犹如一只展翅腾飞的鹏鸟,铺展在连绵苍翠的大地上,旖旎的田园、宽阔的马路、宁静的小巷……共同绘就了一幅灵动的山水画。

    合水县老城镇水沟村全貌(资料图)。

    老柳树下生活着文化人

    传说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后人姬鳌为躲避战乱,途径一处景色宜人的山峁,便驻军暂歇,姬鳌在带领众将士找水时,挥剑劈石,泉水涌现,将士们饮此水后耳目清明、神清气爽,姬鳌派人四处查看,发现周围的小沟里面均有溪水流出,便命军队在此休养生息,不再前行,并将此山命名为姬家山。之后,来这里定居的人越来越多,而这里泉水长流,不枯不溢,于是大家习惯性地把此地称之为“水沟”。

    在水沟村,有一颗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柳树,任登发的家就在距离老柳树不远处。“老柳树承载着孩子快乐,也承载着村里的文化。”任登发说,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对这颗柳树有着深厚的感情。

    走进任登发家的客房,首先吸引人的是挂在正面墙上的一幅字画。任登发介绍,在水沟村,大部分人家都有习书作画的传统,所以在墙上挂幅字画也是水沟人的一大乐事。而行走在水沟村的道路上,讲述文明和谐的文化长廊,展示名人墨宝的文化园,都在毫不掩饰地说明着水沟人对文化的爱好,这也成为水沟村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水沟村村支书石东峰介绍说,这几年来,随着双联行动、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大力开展,水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在改变,但唯一没变的,是对书画作品的爱好。“我一辈子没念几天书,但两个儿子习书作画、表演秧歌,啥都会,是十足的文化人。”任登发说。

    合水县老城镇水沟村新貌。

    协力共绘美丽家园

    走进水沟村,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横贯村庄,新农村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子处处彰显着诗情画意。“我们村现在是真正的山清水秀。”村主任任文艺说,现在的水沟村,公厕、道路绿化美化、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落实到位,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几年的建设,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市级乡村舞台示范村”等名誉接踵而至。“以前出去怕向别人说水沟村,现在出去都抢着说。”说道水沟村的变化,任登发自豪地说。

    近年来,水沟村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双联精准扶贫融合起来,充分遵循“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发展理念,在省市县帮联单位的帮扶下,新修砂石路2条9.5公里,水泥路1条5.5公里,完成土地整理2000亩,残墙断壁整治及“三堆”清理10公里,新栽公路行树8000棵,建成文化长廊300米,新建小电井25眼,水窖33口,压埋排水管线4000米,让村里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

    “以前的水沟村,路两边都是杂草,生活垃圾也不是集中处理,房屋破旧不堪。”任文艺说,现在,村子建设的漂亮了,村民的观念也变了,都将自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得特别干净,主动参与村里的铺路、绿化等工程。

    村上还建成了村民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家影院等,着力把村里的百年古柳、二郎山等打造成旅游景点,持续推广村内书法、香包刺绣等民间艺术,文化让水沟村变得更美。

    帮联帮出了致富的道路

    “水沟村的发展,与省文发集团的帮联有着密切的关系。”石东峰说,他当了10多年的村干部,这几年是他觉得干劲儿最大的几年。

    省文发集团帮联水沟村后,实施了扶持与扶智相结合扶智先行策略,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能力素质为抓手,先后通过安排村干部、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赴市内外考察取经,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香包、刺绣等民俗手工能人培训,投入资金帮助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种植和养殖产业等方式,为村民换脑子、转思想。

    “扶贫先扶智,这句话一点都没错。”石东峰说,村里的变化不仅发生在景观建筑上,更发生在村民观念上,以前每家每户各自为政,都是“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现在全村人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共同朝着小康的目标不断努力。

    同时,为改变劳务输转人次多、工时长却收入低的现状,省文发集团针对全村外出务工者普遍无技能的粗放型务工模式的实际,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8场(次),让外出务工者都有一技在身,让62人实现了带技术上岗。

    立足水沟村的地域优势,村上确定了种植全膜玉米、高原夏菜,同时以苗木培育为主,发展林下经济的产业发展思路,村上完成了大沟塬一处8000亩的苗林培育工程。村主任任文艺也成了村上的致富带头人,他和儿子任忠辉创办了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40多户群众为合作社社员,流转土地,培育苗木。而这样的合作社,水沟村共有3个,2015年底,水沟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37元,村民走上了致富的坦途。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