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乡间的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乡间的年,与乡下人一样,纯朴,善良,热情。

  乡间的年,舒展在大人、孩子们的眉头,响彻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盛满节日的喜庆和祝福。

  乡间的年,从“头”开始。乡村剃头匠一肚子笑话,人到了哪里,热闹就带到哪里。腊月里,他整天提着一只旧木箱子,挨家挨户上门理发。掀开箱子,里面露出梳子、推剪、刮刀、耳扒之类的工具。一会儿,便围拢了一圈人,大家说说笑笑。小孩子性子急,连理发也不安分。师傅问:剃个什么头?孩子家长答:你做主吧。好嘞,那就来个寿星头,既省事又吉祥,亮亮堂堂的,寓意新年走好运。大人们倒是悠闲,边理发边聊天,顺便打个盹儿。等发理好了,胡须刮净了,耳朵掏过了。再一看,似变了个人,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乡间的年,让孩子望眼欲穿,盼的是一身新衣,望的是一双新鞋。孩子整天黏在父母屁股后面,“哪天上街买新衣?”其实,盼来的只是一套粗布衣服,但也足以明媚一个节日。匆匆吃罢年夜饭,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换上新装串门去了。

  乡间的年,似一幅幅生动的年画。三五人一道,上街挑年画。单幅的,青春偶像派,鲤鱼跳龙门;成套的,古装戏,现代剧;中堂画,相对庄重一点,或伟人像,或寿星图,或山水画。正月里,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看年画,津津有味地评论着。

  乡间的年,弥散出绵绵不绝的香味。跨进腊月,乡下的日子便像拧紧发条的闹钟,急促而忙碌。女人们当仁不让地成为家庭舞台的主角,男人们只是打下手。做豆腐,碾面粉,炆糖果,杀过年猪,准备年夜饭,贫瘠的村庄炊烟袅袅,飘荡着阵阵诱人的香味。

  乡间的年,传承尊老爱幼的民风。除夕,酒菜摆上桌,放过鞭炮,一家老小按辈分入座。等长辈发了话,大家才动筷子。然后,晚辈们向长辈敬酒。吃过年夜饭,喜笑颜开的长辈给晚辈挨个发压岁钱。

  乡间的年,流淌着浓浓的乡情。正月初一清早,乡邻相互送茶(香蛋),晚辈的给长辈拜年,长辈们乐呵呵地掏出压岁钱。不管谁家来了客人,总要唤邻居陪客。一顿酒,往往喝到日影西斜,方才散席,客人打着饱嗝,迈着醉醺醺的步子,满意而归。

  乡间的年,敲响在锣鼓声里。送财神,唱门歌,舞龙灯,玩杂耍,一拨接一拨,一贯小气的人家,这时也会大方地掏出零花钱。小孩子紧跟着锣鼓队,直到送出了村庄,才恋恋不舍地返回。

  乡间的年,人情味十足。俗话说:有心拜年十五都不迟。亲朋好友,彼此走动,相互拜年,礼轻情义重,哪怕只是一条糕,一袋糖,一瓶酒,一包烟,也饱含着醇厚的情感。

  乡间的年,踏实,亲切,温暖,回味无穷。

编辑:栗萌责任编辑:栗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