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要闻
【穿行子午岭】朱建设:坚守,因为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郑朝静)   34年的坚守,让华池林业总场豹子川林场从遍地荒山变成了林海茫茫,踏上育苗造林这条道路,朱建设从未后悔过。

    朱建设正在检查苗圃地里的幼苗。

    初冬时节,记者在豹子川林场的育苗基地见到了54岁的朱建设,他个头不高,身形瘦弱却十分精干。身为豹子川林场营林站站长,他常年在生产一线劳作,风吹日晒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但丝毫没有削减他对“绿色”的渴望和热爱。

    “能踏上育苗造林这条路,得感谢我的父母。”朱建设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便辍学在家待业。1984年,他跟随父母来到豹子川林场,虽然不是林场的员工,但他跟着父母认识了杨树、油松、侧柏等各类苗木品种,学习树苗的培育方法,还跟着父母上山造林。从那时起,朱建设就喜欢上了育苗造林。

    朱建设查看油松苗长势。

    1986年12月,林场招工,父亲对他说“你就留下来吧”,一句话给了朱建设信心和动力。从这时起,朱建设成了豹子川林场的职工,在育苗造林的路上,朱建设“一发不可收拾”,育苗、造林、除草、上肥、打农药……他比谁都勤快。

    “过去,豹子川的山上光秃秃的,一下大雨,山上的泥土很容易就被冲刷到河里,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浑浊不清。”朱建设说,面对眼前的荒山,他和豹子川林场的其他工人们将育好的树苗连担带扛背上山去栽,从育苗基地到栽树的地方,有5公里平路,还要爬二三公里山路,他们的肩膀常常被磨破,手上除了老茧还有被划伤留下的疤痕。

    朱建设上山查看油松长势。

    栽树时,常常要在山上待一整天,他们每天在出发前就背上馒头、咸菜和水杯,在栽树的间隙填填肚子。遇上下雨或者冰雹天气,山上地面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但只要情况不严重,朱建设照旧出现在第二天的栽树现场。

    到现在,朱建设的脚上还有一块伤疤,这是他上山栽树时被地上的树杈戳穿鞋底、扎到了脚留下的。“我觉得这就是我植树造林的勋章。”朱建设说。

    朱建设在林区检查树木长势。

    1990年前后,受“下海”打工浪潮的影响,林场有好几名工人都外出打工了,那时,有人动员朱建设一起去城里打工,但他说:“豹子川就是我的家,育苗造林是我父母毕生的事业,也将是我毕生的事业,我不能离开这里,也舍不得离开。”

    1997年,朱建设当上营林站站长后,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常对工人们说:“树苗育不好,怎么造林?”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因为有父母的启蒙,有长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朱建设成了一个育苗造林行家,他带领工人们严格按照标准来育苗。“只要跑得勤,水、肥、病虫害防治等都能跟得上,当年苗肯定能长到10厘米以上,这就符合标准了。”朱建设说。

    冬天里的豹子川林场。

    在豹子川,处处散布着朱建设用心血培育的树苗。如今,豹子川的山绿了,水清了,自然环境好了,每当看到那漫山遍野的绿色的时候,朱建设就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现在,朱建设经常到他栽植的油松林里去转一转,坐在树下,抬头数着那一层一层记录着他一年一年历程的叶子,他说,这漫山遍野的绿色,就是他的功劳,谁也抢不去。

    朱建设工作和生活的豹子川林场面貌。

    “我就是爱这片绿色,因为这片绿,我还会继续坚守下去。”说这话时,朱建设的眼里露着坚定。

编辑:孙雅茹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