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苦水掌里“甜”事儿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环县车道乡苦水掌村老街道新貌全景。 李卿 摄

   庆阳网讯(记者 范亮)“喝泥巴水、走泥泞路、通信大声吼、耕地靠牛拉……”环县车道乡苦水掌村山峦相间,受自然条件和交通状况限制,经济发展滞后,曾让村民一度感觉到生活多是“苦”滋味。

  近5年来,和全市其他贫困村一样,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惠及这里。如今,苦水掌村通上了柏油公路,用上了安全水、动力电,各项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苦水掌村村民感受到了生活的“甜”滋味。

  “甜”事一:基础设施走在前 生活条件大变样

  在村民孙培荣的记忆中,祖辈都是靠牲畜从几公里外驮水回来吃。现在,他家有了小电井,只需打开阀门,就可以饮用到清甜可口的“安全”水。

  “基础设施走在前,群众不用愁脱贫”。苦水掌村以路、房、水、电、通信为抓手,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蜿蜒在苦水掌村的柏油路。 李卿 摄

  路是一个贫困村“翻身”的最大本钱。村支书米耀德介绍,过去村组之间大多数道路只够通行一辆摩托车,群众出行艰难,机械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产业发展不起来。在近5年的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中,苦水掌村新修村组油路12公里、沙砾路16.8公里,并对入户道路进行了整修拓宽,群众出行方便了,发展产业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道路”。

  苦水掌村民住进了一座座新建砖瓦房。  范亮 摄

  对群众居住窑洞进行加固,对偏远地区群众进行搬迁。2016年,苦水掌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座座新建砖瓦房拔地而起。今年7月份,年近六旬的村民姚志宏搬入了新家,成为第一批16户搬迁的贫困户之一。他说:“住的是新房,走的是柏油路,还吃上了自来水,半辈子的生活习惯突然变了,到现在我还像生活在梦里。” 

  姚志宏家有了自来水。 范亮 摄

  经过几年扶贫攻坚,现在的苦水掌村农户家里全部通上了安全电,打草机、粉料机不再因为电力不足而成为摆设。手机信号及广播电视信号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的吃水难题,通过扬黄续建和“两窖一井”工程,也全部解决了。

  有房住,有自来水,靠产业致富成为苦水掌村村民的新愿望。2015年,该村开始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目前全村梯田面积已增加至7000亩,群众通过种草养羊养牛,种植小杂粮,产业有了方向,收入持续增加。

  “甜”事二:集体经济有“钱”途 村民致富有盼头

  一家一户搞脱贫,不仅效果不佳,还容易返贫。走发展集体经济、整体脱贫的路子,把穷根彻底挖掉,这是苦水掌村党支部的工作重点。

  2016年12月,苦水掌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种植牧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30名贫困户参与进来,并与环县荟荣草业公司签订每吨不低于1000元的牧草收购合同。“苦水掌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以地为生’的中老年人。土地入股合作社后,农民同时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年就有好几份收入。”米耀德说。

  米耀德打算利用农村闲置的土地,建立优质牧草基地。 李卿 摄

  2017年,苦水掌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到环县扶贫办注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在苦水掌、王西掌、双庙等地实施梯田种植紫花苜蓿5000亩,预计产值30多万元。

  米耀德憧憬着接下来的三年,他计划依托当地优质牧草资源,采取流转土地、订单种植的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在苦水掌、王西掌、双庙、元峁、刘园子建成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吸收带动300余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和务工等方式摆脱贫困,走共同致富的发展之路。

  “甜”事三:自乐班里农民乐 文化生活有场所

  刘虎军(右一)和朋友们为秦腔表演者伴奏。  何海峰 摄

  12月13日,一场小雪覆盖了苦水掌村的山山沟沟,然而并没有影响当晚苦水掌村自乐班的活动气氛。村民们齐聚新建成的敬老院活动室,吹拉弹唱,争相表演秦腔。你方唱罢我登场,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

  今年3月份苦水掌村自乐班成立后,就成为村上的一个“文化符号”。村民刘虎军告诉记者,每逢周末固定时间,自乐班的“演员”都会出现在村文化广场或文化演出活动室里,吼上几嗓子,过把秦腔瘾,一天的辛苦就在乐趣中结束。

  自乐班表演现场,气氛热烈。 何海峰 摄

  “苦水掌村自乐班不仅为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苦水掌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受到村民热烈欢迎。”苦水掌村妇联主席刘润琳介绍,自乐班除了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还会组织队员到贫困户家进行婚嫁、庆典活动义演,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现在,苦水掌村自乐班的名声越来越大,几十公里外的毛井、芦家湾的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加入到这个团体,自乐班的骨干达36名。他们唱秦腔、跳舞蹈,歌颂新变化,活跃着大山深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