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鲜岔村变化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鲜岔村新貌。 李卿 摄

  庆阳网讯(记者 何海峰 通讯员 周勇蔚)曾几何时,提起环县天池乡鲜岔村,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两个字:真穷。穷惯了,穷怕了,穷到提起现在的变化,很多村民还有点不敢相信。

  由碾盘岭前往鲜岔,有一道必经的山沟,每逢雨雪天,就把鲜岔变成了孤岛,外面的人进不去,里边的人出不来,多少年来,“望沟兴叹”的故事屡屡在这里上演。2015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上新修通村、出境油路16.8公里,打通了出行“大动脉”,全村人不约而同舒了一口气:“这下好了”。2016年,村上又拓宽村组道路16公里,实现了通村主干道路柏油罩面,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下更好了,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再也不走了”。

  鲜岔村梯田。李卿 摄

  鲜岔的山比较陡峭,像人的鼻梁骨似的,因此山上没有太多的耕地,良田都在山与山之间的山坳里。这几年,村上实施土地整理1323亩,新修梯田972亩,全村基本实现梯田化。这一块块“物质田”,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础,村民们依靠它们种植黄花菜、白瓜子和紫花苜蓿,通过发展经济作物和草畜产业,收入不断增加。

  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使得鲜岔村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13年,村上实施千亩荒山造林工程,2016年,在第二轮退耕还林中,又造林980多亩。国营大方山林场老湾管护点,这几年新栽植油松3000亩,仅这一个点,平均下来村里的每个人都能占到近3亩林地,个个都是“山大王”。现在,鲜岔村除了基本良田外,所有25度以上的荒坡荒山全部实现了绿化。

  鲜岔村的人工造林。 李卿 摄

  站在山梁上眺望一道道小河小沟,一处处冰冻的泉眼似乎在诉说着昔日的艰辛,那些人挑驴驮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但来自“地脉”的甘露却一如既往地滋润着百姓的生活。鲜岔缺天上水,但不缺地下水,地下水变井水,井水变自来水,“嘴一张,水就来”,村民这样形容现在吃水的方便。近年来,村上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96处,全村80口小电井、116处水窖,户均一台饮水净化设备,这样的生活与城里差不了多少。

  鲜岔村新农村。 李卿 摄

  村部附近的建筑,现代化气息浓厚。东边是易地扶贫搬迁点,几排青瓦红墙民居,门前安装着太阳能路灯,门楼上“勤和家兴”“和气生财”等字闪闪发光;西边是全村最气派的建筑——一栋两层的村小学教学楼,里面有49棵茁壮成长的“幼苗”;学校的旁边,是村文化广场,800平方米的宽阔场地,配有篮球架、健身设备等器材,是村民娱乐和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而村部,功能设施也很完善,还建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都有,村民有了头疼脑热,不出村即可得到治疗。

  鲜岔村的通村公路。 李卿 摄

  村部后面的山顶上,矗立着一座移动通信信号塔,这是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前手机没有信号,我们通知群众一件事情,要站在山头上,朝着对面大声喊,真的是‘通信基本靠吼’。”村主任贾登银说,信号塔建立前,村里通信艰难,仅旧村部门口几平方米的地方有点信号,大家经常你争我抢,排队等着打电话,但就那点信号,也不稳定,经常一有重要的事情,电话就“哑巴”了。这几年,村上相继建了3座通信塔,村民随时随地都可以打电话、上网。

  市金融办帮扶干部为贫困户送温暖。  李卿 摄

  鲜岔村的变化,离不开帮扶单位的倾力帮扶。市政府金融办专门派出了驻村人员,长期驻守在村里。两年前,村民知道,村里来了个城里人,住着不走了。渐渐地,他们又知道,路通了,山绿了,地平了,水也来了。而现在,他们又在驻村人员的带领下,准备栽植花椒树,依靠产业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刘志平返乡养猪创业。 范亮 摄

  条件好了,村子美了,村民们的信心足了。2015年底,外出务工的王永国夫妇回来了,养了7头牛、20多只羊;2016年底,刘耀杨也回来了,养了20多头猪。老支书张义祥雄心不减当年,养了20多头牛;贫困户杨广锋人穷志不穷,养了4头牛、15只羊。看到在家的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劲头十足,外出务工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少了,有些回来就不走了,有些出去一阵很快就回来了。“家里条件这么好,还跑出去受那份罪干啥?”这是村民们的心里话,也是鲜岔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