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记者 马骁)黎明是个村庄,位于镇原县庙渠乡,是全市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时令已过春分,黎明村的阳面山坡上,山桃花最先感受到了春天的温度,竞相绽放着迷人的身姿,杏花、梨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含苞欲放,路旁的垂柳也不甘落后,奋力抽出嫩叶,为春天增添着绿意。
3月13日至17日,陇东报社“奋进新时代 决胜小康路”主题采访组来到黎明村驻村蹲点采访,感受黎明村的春天。
春风唤醒的,不仅有红桃绿柳,还有勤劳的村民。农时不等人,人勤春来早。蛰伏了一个冬季的小麦要返青了,村民们忙着在麦地里追施肥料,拖拉机的轰鸣声成为奏响在田间地头的协奏曲。
在黎明村,全膜种植已全面普及。
“种小麦只是为了自己吃,想要赚钱,还得另外想办法。”黎明村村民罗万红已经好几年没有种小麦了,3月14日一大早,他就找了几个人来帮忙种植“地溜溜”。
“地溜溜”是村民对螺旋菜的俗称,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好多都是和罗万红一样在种植“地溜溜”的村民。黎明村村支书罗自严介绍,现在村民的思想都变了,不像过去那样每年都是种植小麦、胡麻,而是什么赚钱就种植什么,“地溜溜”就是村民们自发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
近几天,张刚刚正忙着从其他村民的地里往回拉玉米秸秆,这是他为自己圈养的49只羊和3头牛准备的饲料。同村的王建民也一大早就忙活着给近30头肉牛添草、饮水、打扫圈舍,在王建民养牛的棚圈内,牛饮用的水是自来水,还安装了自动化的温控淋浴降温设施。“能装上这些设备,与村上这些年基础条件的改变分不开。”王建民说。
近5年来,拥有17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404户1664人的黎明村,基础设施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的贫困群众从2013年的277户1236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50户626人,贫困发生率也从74.3%下降到37.9%,黎明村紧跟着全市脱贫攻坚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罗自严介绍,全村8个小组中,有3个通了柏油路,4个通了砂石路,只有一个目前还是土路。全村有398户群众用上了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8.5%,照明电覆盖率达到100%。2015年,村上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王塬组建成集中安置点1处,张刚刚、王建民、韩海东等40户住在山区的群众搬进了新居。
2016年修建的从村部通往王川组的柏油路,在黄土地上蜿蜒穿行。
依托村里的立地条件,黎明村发展了以种植、林果、养殖、劳务输转为主导的产业,村民栽植黄花菜、中药材,种植螺旋菜,养殖牛羊成了增收脱贫的主要门路。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2017年的6223元。
周五下午,韩海东和杨丽娟夫妻俩的女儿放学回家,吃过饭,杨丽娟的手机上来了一条微信群信息,原来是村民刘丽平从县城回来了,在群里喊大家一起去跳广场舞。
将家里收拾好后,韩海东用摩托车载着妻子和小女儿来到村文化广场,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欢快的音乐响起,轻快的舞步扭起,旁边还有村民在打篮球……村文化广场瞬间沸腾了。
热闹的人群中,今年春节期间村上拉起的社火队,依然是大家谈论的话题。黎明村的社火队停办了好多年,今年春节重新组建的时候,村里85岁的耍社火“老把式”王满堂主动担任顾问,指导脸子怎么打、身子怎么排、服装有哪些讲究等等。
“100多人的社火队,热热闹闹耍了好多天,还到周边的几个乡镇去表演,有些乡镇今年没时间去,就把明年的表演都预定了。”罗自严说。
2017年8月,市上对全市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力量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市政府办公室和研究室成了黎明村的帮扶单位,与庙渠乡联合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期驻村开展帮扶。
傍晚,村民们来到文化广场,一起跳广场舞。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姜文会介绍,2018年,帮扶单位计划帮助黎明村实施10多个项目,包括村部和村小学改造提升,新修2条12公里硬化路,延伸和维修供水管线7公里,新打机井1眼,整修梯田1000亩,推广种植“黄花菜+万寿菊”套种300亩、“黄花菜+中药材”套种400亩,栽植核桃树600亩,发展养羊养牛各30户,培育千亩文冠果基地1处,以及劳务输转、实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项目实施后,黎明村的面貌将会有更大的变化。”姜文会说。
3月17日,一场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如油般金贵的春雨,浸润着田地里的庄稼,正如精准扶贫的政策浸润着黎明村村民的心田一样,对于靠天吃饭的黎明村而言,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迎来了全面脱贫致富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