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王昌寺村:“三变”拓宽产业扶贫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建的固城乡生态农谷。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陈 飞

  庆阳网讯(记者 李政寰)“以前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一亩地下来最多收入500多元钱。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每年除了每亩600元的租金外,还有合作社的收益分红,加上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两万多元不成问题……”合水县固城乡王昌寺村村民朱海燕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在王昌寺村,从过去亩产收益百元到如今年收入2万元,不只是两个简单的数字,更是农户观念的转变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村“三变”改革精神和脱贫攻坚行动带来的成效。

村名们忙着栽种蔬菜。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陈 飞

  贫困村里有产业

  5月16日,王昌寺村,云淡风轻。走进合水县盛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自动喷灌“嘶嘶”的喷洒声中,水雾散落在星罗棋布的碧绿菜地里,远处一排排整齐的连栋钢架大棚蔚为壮观。

  一大早,周虎挨个查看各个大棚里蔬菜的长势,边看边和技术员商讨蔬菜施肥的水肥比例。周虎是定西人,从事蔬菜种植和贩卖已有25年,可以说经验丰富。2016年,他“相中”了王昌寺村这块“风水宝地”,与自己常年合伙做生意的江苏省南通市人马善光一起来到王昌寺村成立了合水县盛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个千亩蔬菜基地。“王昌寺村川地连片,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发展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周虎说。

  “200亩的连栋大棚种的都是娃娃菜,最近这段时间娃娃菜行情较好,每亩的产值都在1万元左右,仅这一茬就能收入200多万元,就这还没有算露地蔬菜。”周虎对今年的收入很是乐观,预计全年下来能收入500多万元。

  “今年,村上将整合部分涉农项目,为合作社筹建一座600平方米的蔬菜保鲜库,以解决蔬菜储藏难、运输难问题,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保鲜库还可解决100人的就业,保鲜库也将以资产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王昌寺村村支书杨平洲介绍,仅盛强蔬菜农民合作社每亩每年支付群众土地流转费600元,每隔三年每亩增加100元,户均可分红3360元。同时,村上每亩另外收取管理费50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收入10.25万元。

  和周虎一样,同时“相中”王昌寺村这块“宝地”的还有合水县本地人文天成。在县乡的支持下,做了多年园林绿化生意的文天成把王昌寺村闲置的荒山地集中利用起来,和他人合伙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占地1万多亩的固城乡生态农谷。

  “生态农谷现有设施农业区、果蔬采摘区、苗木花卉繁育区、特禽养殖区、休闲养生区‘五大区块’,各个区块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虽然,生态农谷现在处于项目前期投资阶段,但文天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目前,生态农谷主要以销售花卉为主,今年预计可销售10万盆菊花,能收入200多万元,维持生态农谷正常运转不成问题。再过一年,农谷的各个区块建设完成,年收入上千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固城乡副乡长徐小鹏是王昌寺村的包村干部,从生态农谷的招商引资到开工建设他都有参与,对生态农谷再熟悉不过了,他说:“我们把生态综合治理、富民产业培育和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突出‘三变’+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借助自然资源禀赋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以荒山宜林地等资源入股企业,由政府负责基础设施,企业开发建设,群众最终参与分红。”

  王昌寺村村主任刘兰红介绍:“生态农谷流转山地10200亩,每年向村集体支付流转费5万元,每亩向农民支付50元,每隔三年每亩增加50元。今年,村里还计划将鱼塘、窑洞宾馆、智能温室等资产入股企业,按照占股比例和收益情况进行分红。”

  新产业在逐渐形成,老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王昌寺村大多数农户家中都栽有苹果树,少则一二亩多则六七亩,苹果产业一度是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但长期以来,农户缺少技术,果园管理粗放,相互间“各自为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已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邓玉海是王昌寺村较早一批栽植苹果树的人,自家的5亩果园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村上修通了田间地头的路,大型机械都能轻松进来,修剪果树、运送苹果方便了许多。还修建了灌溉用的水渠,浇果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三变”改革以来,王昌寺村整合资源、盘活资金,大力实施老果园标准化提升改造,积极谋划成立果业合作社,努力让苹果产业焕发“第二春”。

  蔬菜、苹果、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撑起了王昌寺村的集体经济。杨平洲认为:“集体经济壮大了,村上有钱了,村里的发展就会有更多底气。”

固城生态农谷内,工人们正在培育菊花幼苗。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陈 飞

  农民挣钱有门路

  农闲时节,王昌寺村村民朱海燕却没有闲着,除了照料双目失明的公公之外,还忙着在村里的盛强蔬菜合作社打零工。“一个月至少也能挣1000元,多了能挣2000多元哩!”这位中年妇女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家也顾了,钱也挣了,还学到了技术,过几年我打算自己承包大棚种蔬菜。”她坚信,种大棚蔬菜可以让这个小家庭摆脱贫困走上富足。

  “我把自家的几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四季都在合作社干活,每天有100块的工资,带孙子读书、挣钱两不误。”在盛强蔬菜合作社务工的杨占涛说,自己也算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务工收入。

  今年42岁的赵军峰,原来一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东奔西跑,收入也不高,去年他把自家全部耕地流转给了盛强蔬菜合作社,现在他和妻子都在合作社和生态农谷打工,除了打工收入还可享受股份分红。“以前出去打零工,在外吃住开销大,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七八千元。如今,在村里的合作社和生态农谷打工,我们两口子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

  “我们村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杨平洲介绍,“在劳务用工方面,合作社和生态农谷优先安排失地农民,从今年4月份开始,两家企业每天用工量在110人左右,群众劳务收入年均在5000元以上,实现了群众挣钱有门路。”

村民将待种的菜苗卸下车。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陈 飞

  脱贫致富有希望

  “农民变股东,坐着都有钱,我对合作社发展产业充满了信心。”拿到分红后,贫困户杨立成心里乐开了花。

  王昌寺村是合水县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虽然合固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但之前富民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脱贫之路到底怎么走?还得握指成拳,发展特色产业。”杨平洲说,王昌寺村的蜕变始于2016年。

  那一年,村集体流转村民耕地2000亩、山地1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苏省南通广蔬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联庄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合水县盛强蔬菜农民合作社和合水县驿臻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以资源优势和产业禀赋为基础,以“三变”改革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红、基础设施入股分红、就地务工等渠道稳定增收。

  徐小鹏说,短短两三年,王昌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在“三变”改革探索中,王昌寺村采取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农民也实现了产业工人和股东的华丽转身。“三变”改革不仅改变了王昌寺村的面貌,也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如今,王昌寺村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发展高原夏菜、乡村旅游,留住了青山,建起了美丽家园,也通过“三变”改革,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