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记者 郝芳 李彬 路娜)堡子山村地处华池县紫坊畔乡东部陕甘交界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带着“红色”标签的堡子山村迎来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种玉米、搞养殖、输劳务,家家户户日子过得有奔头。
目前,全村339户1471人仅剩贫困户45户180人,贫困发生率为12.11%,预计今年可整村脱贫。
“村社合一”兴产业
6月5日一大早,堡子山村村部又热闹起来,会议室里挤满了人。紫坊畔乡党委副书记、堡子山村包村干部高如德召集村上帮扶工作队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共同探讨“村社合一”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商议如何让村民们都能参与进来,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经过集思广益,党员干部和群众取得一致共识:产业发展是全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任务,“村社合一”模式将村集体、村干部和群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参与、集约经营、抱团发展,这条路子不仅能凝聚人心,也能增强合作社的致富能力。
2018年4月,华池县委、县政府提出“村社合一”助推产业发展模式,这犹如一剂强心针,增强了堡子山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与信心。
高如德介绍,目前,堡子山村剩余贫困户45户。根据堡子山村贫困户的构成情况,经帮扶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集体讨论,将所有贫困户分为四类,按照四类贫困户组建了四个合作社。
针对有发展愿望、无发展思路的贫困户,采取“331+”模式“引”起来,成立了华池县宏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发展林下养殖、生态养殖;针对有发展能力、无发展资金的贫困户,采取“331+”财政资金“配”起来,引进中盛模式,在原有养羊大户的基础上组建了万宇湖羊养殖合作社,村集体注资36万元,吸纳贫困户36户,每户由政府配股1万元,贫困户参与羊场经营,保底分红;针对有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意愿、无技术的贫困户,采取“331+”致富能人“带”起来,成立了华池县宏亿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注资50万元,动员22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油牡丹200亩,合作社统一管护、统一销售,收益采取三七分红,农户占七;针对无发展能力、无发展技术的贫困户,采取“村社合一”兜起来,正在建设的华池县宏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按照“村社合一”的模式来发展,由村干部牵头,按照支部引领、集体参股、用好“能人”、规范运营、实体运营、政策支持的模式运作,流转土地34.2亩,先期投入500只湖羊,带动贫困户配股50户50万元,实行统一配种、销售、防疫、管理,贫困户兜底分红800元,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也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路径。
“村上牵头办,肯定有保障。”堡子山村村民高方飞说,今年村上干部到家里来说要成立村集体资金注资的合作社,贫困户土地、资金入股都可以,而且还有配股,听完他就决定要加入合作社,今年的收入肯定要比去年多。
依托油田壮劳务
“不少农民收入渠道单一,要打破单一渠道必然要引导农民走出去,改变部分农民的落后观念,鼓励农民外出务工获得劳动报酬。”高如德说。
堡子山村油气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油区村”。油气资源的开发、油区的生产建设,给堡子山村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油田工成为堡子山村村民的一张“标签”。
5月29日,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领村干部主动上门与油田单位沟通、协商工资待遇等用工细节,帮助45名群众与油田签订用工协议。“在堡子山村外出务工的300人中,有70多人在本村的油田单位打工。”高如德告诉记者,而这70多人中,有56人都是贫困户。
村民万清满夫妇就尝到了务工带来的甜头。没有外出务工之前,万清满仅靠种地过日子,辛苦一年下来也就是7000多元的收入,还欠着8万元的外债。2017年万清满和妻子、儿子、女儿均外出打工,一年下来全家人的务工收入就有10多万,欠债也还清了。
除了在当地油田打工外,还有一些村民考取了大型运输车辆驾照,购买车辆为油田生产建设拉水、拉设备。
为了提供更多的务工信息,堡子山村干部充分利用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及时获取最新的用工需求,为村民外出务工打通了渠道。“现在,我微信里的务工信息平台和微信群就有十多个。”在包村干部李彦王的微信里,置顶的好多都是务工信息群。
堡子山村民刘治忠告诉记者,去年华池县荒山造林急需用工,李彦王通过微信群发布用工信息,介绍17个村民前去务工,每天130元,还包吃住,半个多月就收入2200多元。
据了解,堡子山村辖6个村民小组339户1471人,其中劳动力1129人,就近或外出务工的就有300多人。
改善基础强支撑
“以前去乡上赶集,邻村的人衣着光鲜,只有我们堡子山的人身上都是土,在集上,一眼就能认出来。现在路好了,再也没有人这么说了。”说起修路带来的好处,李彦王感慨万千,“2014年之前,进村的路都是土路,汽车很难开进村里。现在村里的小轿车都有80多辆了,出门办事方便多了。”
去年以来,堡子山村在市、县、乡相关部门和帮联单位的帮扶和引导下,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村新打小电井22口,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新建泵房1间,更新自来水变压器、配电箱各1台,铺设水管线5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新修塔掌至咀子沟砂石道路5.4公里,李沟至塔掌柏油路6公里,完成入户道路硬化2.1万平方米,新建闫庄、塔掌漫水桥2座。同时,依托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投资300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6个;完成危旧房(窑)改造40户,每户农民都有了安全住房。此外,全村6个村民小组均实现动力电全覆盖,互联网也进村入户。
李彦王从2006年开始就在村上工作,亲历了堡子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这里是土院,现在建成了文化广场、乡村舞台。”李彦王指着村部门口的文化广场告诉记者,以前的土院如今变成了村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协调下,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乡村舞台、日间照料中心、文化长廊,配套安装了5套体育健身器材,解决了村级组织活动无场地,群众休闲无处去的问题。
倾情帮扶奔小康
“扶贫先扶志”,转变观念至关重要。作为堡子山村的帮扶单位,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多次入户调查,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群众“拉家常、找差距、寻出路”,在思想上对群众进行扶贫,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油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为了帮助农户尽快掌握栽植技术,2017年10月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利用周末、节假日,与村民一起种植油牡丹,并联系专业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在帮扶干部的带领和指导下,油牡丹成活率达97%。
为了更好地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今年4月,紫坊畔乡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政策宣传、项目过滤、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开发、劳务输转、资金筹集管理等15个专责工作小组,成员由市、县、乡、村四级驻村帮扶干部构成,根据各组职责分工,专门负责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
“我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干不了重活,帮扶干部帮我争取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还给我儿子把工作联系到油田上”“我的工作是杨勇帮我联系的”“不知道今年该养啥种啥,都是帮扶干部帮我来一笔笔算过去,才决定今年干什么”“今年新房刷墙的工人,还是李彦王帮我联系的”……说起帮扶干部的工作,堡子山村的群众心里,都有一本账。这本账,既是帮扶干部的连心账,也是村里群众的信心账,更是堡子山村的脱贫攻坚账。
“脱贫攻坚,越往后任务越重,我们的任务尚未完成,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一定要让堡子山村群众同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市委宣传部干部、堡子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徐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