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岐黄中医药文化的 核心价值及其开发前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陆世风 陆星宇

  岐黄中医药文化是4700年前,北地人(甘肃庆阳人)岐伯(中医鼻祖,黄帝贵尊为天师)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等人共同开创的集体大智慧的宝库。其中代表作《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作,而且是中医药文化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的核心价值是医道,亦是关乎人道的生命科学。它以人为核心,道法自然,调理阴阳,防治疾病。古之医道是指以人为本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副作用小,疗效良好的特点,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迄今为止依然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而且蕴含丰富,极具开发潜质。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对中药青蒿素的成功研究,充分说明即使到了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尚未开发的潜能仍然是医学界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

  岐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中有人事。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岐黄文化是上古时期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文化宝库

  岐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在我国上古时期(约4700多年)。岐伯诞生的年代比西方的“医学之父”——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约早2100年。

  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创立者是岐伯与黄帝,岐黄中医药文化的代表作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岐伯与黄帝阐述并总结有关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以及医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关系的一部经典著作。认为“人体虽小,暗合天地”,强调了“天人合一”的为医之道和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系统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从而得出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疗人的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它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各有9卷,每卷9篇,共有162篇。岐黄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医道,而医道的主体是生命科学观,是人道、是人,是必须顺应自然(天道、地道、人道)的人。故而《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岐黄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岐黄文化是指岐伯与黄帝创立的岐黄之术,即岐黄中医药文化,主要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它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藏象学、病因学、病机学、中药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药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的岐黄文化是指在以研究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同时,包涵了中医、中药、养生、天文、地理、人类、气象、哲学、社会、古汉语、音乐、兵家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岐黄文化的代表作《黄帝内经》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开创的道法自然,医治疾病,保健人类身心健康的经典著作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岐黄文化虽然涵盖广阔,但千百年来由于《黄帝内经》对人类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人们习惯性地把“岐黄”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代名词。岐黄文化中的岐黄之术,即岐黄中医药文化。《黄帝内经》早已具备了创造性的特殊价值,它治病愈人的实用价值不仅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里,而且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迄今为止,它依然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对亚洲乃至世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岐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岐黄中医药文化是岐黄文化的精华,岐黄文化隶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

  岐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医道,是关乎人道的生命科学。它以人为核心,道法自然,不仅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的显著特点之一。

  岐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许多诊疗宝典:如中医诊断疾病的要点是“度”,治疗疾病的秘密是“量”。诊断方法多样,用药加减灵活。根据季节、体质和疾病轻重的不同,治病知标求本,主次分明,病万变,药亦万变。再如善于调动五脏六腑的自身功能,进行整体调节,达到阴阳平衡,治病愈人的目的。又如辨证论治就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检查疾病和提出治疗方案的过程,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宗旨。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它是中医学术的另一特点。阴阳是辨证的纲领,五行是施治的依据。中医临床运用四诊八纲,通过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症候,称辨证;在辨证基础上,定出治疗措施,称论治。换句话说,就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层层剥笋,辩明病症,确定治疗方法和对症用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个完整机体的基础上进行的辨治程序。《黄帝内经》中的辨证论治为中医药事业奠定了早期理论体系,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显著特点。

  《黄帝内经》开创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分别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预防、治则等方面来论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同时为诊断、治疗、预防等确立了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说:一是病因学说。在认识了人与自然(天道、地道)息息相关的情况下,提出了六淫、七情、疫疠、饮食劳倦等病因学说。强调了精神因素,气候变化,个体差异和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二是阴阳五行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则和药物的性、味、气、色等中医的基本理论。把阴阳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也是一切事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同时,《黄帝内经》非常重视脏腑、经络学说,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观念和朴素的对立统一观,总结出以脏腑经络为主的生理病理概念。其中以五脏为主,通过经络配合六腑联系体表各组织器官,运行气血津液。同时,又外应天地四时气候变化,说明了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就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活动系统,成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人体虽小,暗合天地。《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不仅阐明了人体生命的整体性,而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它希望人类要了解、理解、掌握自然,从而找出正确的生活法则,构建完整地“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

  在人体发病机理的认识中,《黄帝内经》以正邪相搏的观点阐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的机理和变化的机转及临床症候的概要等问题。强调了正气的重要作用,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

  起源最早的养生观:“早防和早治”。岐伯在《黄帝内经》中率先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观点。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段原文说明,凡是懂得养生道理的人,就能根据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节自己,通过修身养性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岐伯在《黄帝内经》中预防疾病的方法和观点归纳有五:合理调节饮食起居;注意精神方面的保养,即养身养心之道;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包括体育锻炼和节制房劳等内容);反对迷信。

  《灵枢》之针灸是医学中的枢机奥妙,《灵枢》可谓“神灵之枢要”,是医学中的枢机奥妙。《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详于经络,针灸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故又名《针经》,其基础理论与《素问》互有补充阐发。针灸疗法,是一种迄今仍在运用,并大有发展空间的简捷高效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和国外医学的影响。《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无不重视此书。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主要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韩、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就有人预言:“如果21世纪在医学领域遇到难题的话,完全可以在中国的《黄帝内经》里面找到答案。”中医良好的治疗效果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今天,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更加明确,认为中医可以“治本”,具有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的特点。迄今为止,中医药文化仍然与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保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中医药是一个悠久而古老的特种学科,它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在未来世界医学领域的诸多难题都要在这个宝库中去寻找答案。牛顿说:“如果自然是和谐的,那它本身就是‘自’适应的简单原则的运用,就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它。”我们应该从多元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去量体裁衣,认知中医,开发中医,提高中医的科技含量。

  正如牛顿所言,阴阳五行本身就是把复杂物象简单化的‘自’适应的简单原则,它从我们身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中,找出本原和规律,而成为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就是多元科学之一种。《黄帝内经》云:“人体虽小,暗合天地”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我们顺从自然,和顺则昌。我们不妨调整思路,从干支学说,联系二十四节气等多方面因素,去钻研和理解古代中医思想的真正内涵,去追寻它对人类的巨大功用。

  中医是一门“尚中和合”的学问,尚是崇尚,合是不违背,中医的中,其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尚中和合”就是说:中医不仅不会违背中和,而是崇尚、主张中和,并运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方法,去调理阴阳,以平为期,以和为旨,执中致和,使人阴阳平和,脏腑中和,自然协和,健康长寿。

  岐黄中医药文化是庆阳颇具开发潜力的优质资源

  庆阳是中医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又有古“黄帝冢”遗存,故并称“岐黄故里”。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岐伯高坐明堂、谈医论道、著就《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庆阳被誉为岐黄文化的源头。因此可谓之:岐黄之术由庆阳诞生,岐黄文化由庆阳发祥,祖国中医学由庆阳兴起,华夏文明在庆阳传承。

  在庆阳地区和周边现留有大量的岐黄遗迹。历代史志也多有记载:南宋郑樵的《通志》中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始)出安化(今庆城)”。庆阳府、县两志均记载:“岐伯,北地(古郡名,指庆阳)南塬人”。《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记载:“兹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即宁州)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磷,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说明罗川上游,“乃有熊(黄帝)得道之乡。”《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现正宁县罗镇)东八十里子午岭。”另有庆阳东川一百七十华里处的黄帝山;《陕西通志》载:“黄帝都陈仓”(今宝鸡);平凉崆峒山的黄帝“问道宫”等等历史遗迹都为开发庆阳、弘扬岐黄中医药文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

  岐黄文化历史考证成果丰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庆阳籍著名老中医陆大宬先生率先考证并发表了《岐伯乡籍考》一文,并曾拟对联云:“读古书岐伯无诞地,寻方志我考在庆阳”,迄今已有60多年了。60多年来,庆阳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岐黄文化的考证与研究从未停止过。特别是2004年成立“庆阳岐黄文化研究会”以来,岐黄文化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团体,由单方面到全方位持续挖掘与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国家有关方面的关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布赫、吴阶平、许嘉璐、桑国卫等给予题词肯定。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为庆阳题词“岐伯故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庆阳市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1年8月将庆阳市确定为“岐黄文化传承基地”。

  特别是2004年,应市内广大岐黄中医药研究者的呼吁,庆阳市委、市政府及时成立了“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开始有组织的研究发掘后,在历史考证、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宣传推介、遗址景观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明确了庆阳是岐伯故里、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提出了岐黄文化的概念、内涵、价值等学术思想,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已编撰出版岐黄中医药文化研究专著20余部,组织召开国家级学术交流会4次,发表论文200余篇,拍摄创作了电视专题片《中华医祖岐伯》,编排了大型陇剧《中华医祖》等。市、县投入大量资金,在庆城县修建了岐伯出生地青龙嘴“诞圣亭”,重修了志书记载的岳王洞及南塬的岐伯庙。建成了岐伯广场、岐伯圣景、《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的岐黄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祭祖观光的旅游景观。同时,对西峰区小崆峒岐伯词、镇原县黄帝问道处“鸡头山”、正宁县“黄帝冢”、庆城县南塬岐伯庙、华池县黄帝山等旅游景点进行进一步综合开发。

  研究岐黄文化,重在产业开发。在产业发展上,应坚持中药中医并举,养生保健同重,旅游宣教共进的理念,以岐黄药业、岐黄养生业、岐黄旅游业、岐黄文化业、岐黄中医诊疗业、岐黄宣教业六条产业链为主导,充分利用我市地处子午岭林缘地带,天然中药材品种多,储量大的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种植+加工+供销”的中草药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使以甘草、黄芪、党参、当归、生地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系列化、规模化、基地化。多渠道发展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特色药膳餐饮、茶道、岐黄保健品生产企业, 鼓励、支持和吸引更多的民营经济人士积极创办岐黄国医馆、岐黄养生馆、岐黄理疗馆、岐黄针灸馆、岐黄药膳馆等。

  庆阳市岐黄中医药文化已成为庆阳、甘肃乃至全国传统历史文化研究开发的一大亮点,这些成果必将为庆阳文化大发展,旅游大开发、经济大繁荣、全民寿而康注入新的活力,并将这一悠久灿烂的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光荣教授认为:“中医超越了现代科技的认识度,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其实,在岐伯故里庆阳,正有着这种有待开发的具有原创优势的优质资源。我们应以岐黄文化研究为先导,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以岐黄中医药学院为依托,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开阔视野,大力弘扬岐黄中医药文化,深入挖掘岐黄中医药理论,全面开发岐黄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水平,提高中药质量,着力打造“岐黄故里·医药之乡”文化品牌,开发产业,繁荣经济,争取早日“申遗”成功,使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能够反哺庆阳,回馈民众,得益社会,造福人类。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姜大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