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甘肃庄浪:让荒山批绿装 以产业促脱贫
作者: 耿玥 来源: 未来网 发布时间: 2019-07-05 11:45:46
一键分享到:

  夏日的庄浪,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宁静而美丽,昔日里黄色的荒山已绿意盎然。7月4日,2019“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活动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

  未来网平凉7月5日电(记者 耿玥)夏日的庄浪,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宁静而美丽,昔日里黄色的荒山已绿意盎然。7月4日,2019“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活动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

  梯田绿化带动农户增收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1964年,这里开始进行梯田建设。2015年,这里开始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如今的庄浪县已是全国梯田化模范县。

  图为庄浪县梯田。(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活动第一站来到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馆内的一张张旧照片和奖状诉说了庄浪人民30多年的艰苦奋斗史。他们曾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靠一镢一锨在庄浪大地上修建了近百万亩水平梯田。

  图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而亲眼目睹“梯田王国”的风景后不禁赞叹:昔日里的黄土高坡现已被精雕细刻为莽莽梯田!那一道道梯田此起彼伏,如同工艺品般精致神奇,正如纪念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所说,“庄浪人民在黄土高原上描绘了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简直是世界奇迹!”

  图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庄浪县重绿化,同时也重增收。庄浪人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梯田上种下了苹果,如今庄浪县已建成苹果基地65万亩,其中1.9万名贫困户发展了10.17万亩果园,贫困群众的人均果品收入也达到了上千元。

  图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马铃薯产业是庄浪县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庄浪人通过创新的科技手段,建起了国内功能完善、设备先进、技术领先、规模较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图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走进繁育基地,迎面飘来一股淡淡的气味,这是马铃薯幼苗发出的清香,每一间大棚里都有成片的马铃薯幼苗,每一排幼苗下面还有罗列整齐的细小喷头。原来这里的专业人员调配好营养液后,通过这些喷头直接将营养液雾化喷洒在马铃薯幼苗的根系上,让幼苗得到最大化吸收,这也叫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印象中与泥土为伴的马铃薯幼苗通过科技创新在大棚里尽享“营养澡”。

  图为繁育基地的马铃薯幼苗。(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除了细小喷头设备,这里的大棚还配备有标准化组培室、灭菌室、洗涤室、培养基制备室、练苗室、病毒检测室、培训室、展厅及监控室,配备组培、监控、培训等仪器设备140台(套)。这些设备使产出的马铃薯具有抗旱性强、淀粉含量高、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等特点,同时这项产业也带动了1.85万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贫困农户种植种薯比种植商品薯每亩可增收700元。

  图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工作人员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扶贫车间带动农户增收

  宫灯生产扶贫车间是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三变”改革助推农民脱贫的代表之一。这里的应聘人员经过半个月的培训,考核通过后根据年龄进行岗位安排,参与大红灯笼加工销售工作,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图为大红灯笼扶贫车间。(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而这份工作的最大特色是弹性的工作时间和计件制薪资计算,它专门针对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可以根据家中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上下班时间,工资按件计发,多劳多得,实现照顾家庭与上班创收两不误。

  图为扶贫车间工作人员。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55岁的贫困户李荷花阿姨是该村的一位留守老人,她的儿子、儿媳妇和四个孙子都在县城生活,四个孙子的上学费用一直靠儿子在县城打工的收入,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和让孙子们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李阿姨于今年2月份来到这间车间当包装工,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对于现在的工作强度和收入,她表示很满意并有信心今年实现脱贫。

  图为扶贫车间包装工李荷花阿姨。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而像李阿姨这样的55岁以上老人在这间有15人,她们每月的工资2000至5000元不等,这样的车间很好地弥补了庄浪县扶贫择龄问题的空白,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上探索了新的路子。

  图为扶贫车间工作人员。 (未来网记者 耿玥 摄)

  一望无际的梯田见证了庄浪县的历史,现代化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和扶贫车间弹性计件制工作代表着庄浪县的未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庄浪县不断挖掘自身产业发展潜力,激发农户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加快着脱贫攻坚的步伐。

责任编辑: 姜大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934-59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