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学生累家长忙,寒假应该怎么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实习生 王华 记者 丁艳) 从1月10日开始,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陆续开启了寒假模式,因疫情防控以及今年春节较晚等原因,今年的寒假有49天。假期里孩子们是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还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抑或走进各类辅导班……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每个孩子,也成了家长的难题。

寒假补习让孩子倍感压力

卸掉了上学的“小夹板”,学生们的寒假生活依旧被家长们“挂上”日程表。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仍然要和平时一样上各种网课,每天按时参加各类辅导班,还要完成寒假作业……寒假甚至比在学校的时候还要忙!

家住西峰城区家源凤凰城小区的齐女士,就为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娇娇安排了满满的课程,每天上午英语班,下午绘画班,晚上钢琴班。齐女士说:“一到假期,身边的朋友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也想借着这个时间让孩子多学一点,不然和同学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市民田女士的儿子今年8岁,说起孩子的寒假如何过,她不由皱起了眉头。田女士说:“孩子爸爸在县上上班,只有周末才回来,我平时工作也很忙,陪他的时间不多,平时都是奶奶在看管教育。”每到假期,田女士都很担心,孩子的生活完全没了规律,沉迷于看动画片,还不如报个兴趣班,正好有人管教。

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寒假中,除了写作业,上培训班是首选,其次就是旅游、读书、参加社会实践。而上网、打游戏、看电视等学习之外的事情也是孩子们喜欢的。

对此,庆阳五中心语坊王平老师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升学压力大,孩子们不得不选择补课,另一方面是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很大,希望通过培训班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工作忙,能陪孩子的时间有限,出于安全考虑,也会选择一些培训机构。

定时接送让家长身心俱疲

“早上八点二十送孩子去绘画班,然后回单位;九点四十接孩子去口才班,再回单位;中午十一点半接孩子,回家做午饭……”这是学生家长孟女士1月12日上午的时间表。

“岁末年初,公司事情本来就多,再加上‘神兽出笼’,每天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真是让人身心俱疲。”孟女士说。上一个寒假,特别是线上教学的时候,也曾面对这个问题。当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帮忙带,可隔代溺爱确实难以避免,老人不仅没督促学习,还总让孩子休息放松,结果成绩从优秀一路降到良好,还养成了不少坏习惯。

和孟女士遇到类似情况的,还有很多家长。一方面自己没有时间照看,另一方面让老人带孩子又不放心。家住金都西苑的袁女士是一名7岁孩子的妈妈,两口子是双职工,一位在自媒体公司上班,一位是出租车司机。虽然有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但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今年寒假开始后,他们和父母“约法三章”,在将孩子交给老人前立好“规矩”:什么能吃、学习应该怎么督促配合、什么能做,都先谈好。即使这样,这个寒假他们也不敢把孩子全部放手给老人管,只能自己没事时通过微信视频,随时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

袁女士说,之前也想过多报一些网课,来解决学习的问题,但孩子因为上一轮网课已经近视,如果假期再天天接触电子产品,担心近视会更严重,最后只能找一个折中点来解决,而培养兴趣爱好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

寓教于乐才能彻底放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如何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是每个家长都应该考虑的。”庆阳五中王平老师说,假期应是学生自我释放、自我减压、劳逸结合、拓展视野最好的时期。因此,寒假刚开始家长不要给孩子安排过多的学习任务。

同时,家长们应该端正心态,不要盲目跟风攀比,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报了班,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也跟着报。如果孩子自己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因为平时上学而顾不上,假期应该鼓励孩子在兴趣爱好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北师大庆阳附属学校张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双职工家庭的家长每天都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和交流,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假期安排;周末可以安排亲子活动,在天气和疫情条件允许下,走出家门,到户外游玩。

团结小学的翟颖萍老师说,根据学校要求,他们准备在网上成立学习小组,五六个同学为一组,定时定点进行交流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寒假作业中的难题。同时策划了“孝心过大年”“家务我来干”“献爱心送温暖”和“感受家乡新变化”等线上活动,增加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

记者在市区几家图书馆和书店也看到,寒假期间,来看书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很浓,趁着寒假我和好朋友相约一起来看书。”罗雨彤是一名六年级学生,她告诉记者,她和朋友都比较喜欢看人文、科幻类的图书。

全民阅读推广人张轩建议,寒假时间较长,学生不能仅仅只是放松、无所事事,可以有计划地去读两三本经典书籍。阅读经典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认识生活、体悟人生。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