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我已离开那个村小两年多了,回想在乡村教书的日子,整天和孩子打交道,欢乐与泪水相伴,成长与呵护相伴。
我的村小镶嵌在诸多的农舍中间,毫不起眼,春天来临的时候,校园四周开满了粉红色的杏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生机。校园内,一溜烟十来间平房,小小的窗户,砖头砌的墙,黄泥拌石灰抹的墙面。教师办公室就在这一排排的平房内,房间堆满了各种讲义,学生的作业,上课的教具。教学楼内,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看着黑板。教学楼身后宽大的操场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和欢乐的笑声,构成了乡村小学质朴而简洁的画面。
初到乡下农村小学教学,远离城市的繁华,我也曾有过徘徊,曾一度想着离开,但是,时间往往能能改变一个人,和孩子们打交道久了,慢慢地也喜欢上了这里。同时,在那些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在这里的同事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坚守,体会到了他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感动始终伴随着我,也让我得以成长,融入了这块天地,也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
国家振兴,民族强盛,根基在发展教育。农村中,大多数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力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在中国,传统的重教思想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父母,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辛,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通过家访,我发现农村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些偏见,他们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予关心,而忽略了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有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不过问孩子学习情况,孩子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逃课,孩子家长知道后,不知道如何挽回,一味地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家长并不配合,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偏离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只能通过感化和疏导,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让孩子重新回到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慢慢地孩子收获了知识也改善了言行。
每天上班路上我都会经过一片麦田,我的村小在麦田的包围之中,麦田也是孩子们的心田,在郎朗的读书声里,孩子们的心田也在不断汲取营养,生根抽芽吐绿。而我们,就守候在他们的身边,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