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五旅屯垦大凤川
1940年冬天,留驻陇东的三八五旅执行朱德总司令“屯田”命令,旅长王维舟和副旅长兼参谋长耿飚从驻地来到华池勘察地形,在大凤川设立拓荒生产处,誓要把野山僻壤的大凤川建成陇东的“南泥湾”。
“当时担任此次生产任务的是三八五旅七七○团。”贺伟民说,1943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团一千多人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的带领下进驻大、小凤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七七○团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以挖野菜打野猪度粮荒,搭茅棚挖窑洞建营房,并利用废弃金属制作生产工具,克服了一切困难,在这里开展劳动竞赛,个个争当劳动能手。
据1943年《解放日报》记载,大凤川驻军展开挖地竞赛,最高纪录是每人每天两亩三。通过全体战士的不懈努力,到1943年底,共开荒34000亩,修建营房400多间,并办起了山货加工作坊12个,各种副业十多种。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一切物资运输全靠人力。后来,为方便运输,七七○团将士们在大凤川内修筑行车大道和一座木桥,当地群众将这座桥亲切地称为“七七桥”。
为了表彰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边区举办各类展览会,召开劳模大会,对在生产运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能手、模范进行奖励。“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便是其一。
大生产期间,张振财人挖畜耕,曾在10天内开荒25亩,加上历年所开荒地,全家种地98亩。同时他还与村民办起合作社,经常给村上困难户借粮、借工具、借牲口,帮助邻里种地干活,被群众赞称“气死牛”。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为他亲笔题写的奖状,现珍藏于庆城县博物馆。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的马锡五看到军民齐心开展大生产运动后,特意写诗一首,热情赞扬七七○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垦大凤川的革命精神:“数代荒山变良田,屯军积粮依此山。为国为民皆模范,白河将士古今传。”
在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昔日人烟稀少、野兽横行的大凤川变成了牛羊满圈、粮食满仓的“万宝川”。
“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边区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还把生产的粮食、布匹、军鞋等军需物资送往延安,为党中央提供物资保障。”贺伟民说。
1943年,著名音乐家张寒晖从延安来到华池采风,听到华池妇女哼唱本土民歌《推炒面》,深受感染,并将这首民间小调改编成《边区十唱》,后正式定名为《军民大生产》。从此,这首华池民歌,带着大生产运动的澎湃热情,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唱响全中国。
大生产精神代代相传
当年,三八五旅来到华池县大凤川开荒屯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这里变得山清水秀、村美民富。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田伟
“大生产运动是我们党在被围困、被封锁的情况下的首创,它的模式为建设新陇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贺伟民说,陇东分区军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开垦荒地,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使庆阳成为闻名边区的“陇东粮仓”,为巩固陕甘宁边区提供了经济保障。
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期间,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给自足,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险图谋,守住了延安西大门,为军队培养和积蓄了一大批干部,让庆阳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大后方”。同时,大生产运动也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为之后庆阳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试验田。闫亮说,当时在庆城周边、大凤川等地区开垦的土地,不论是抗战期间,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至1946年春,三八五旅陆续离开陇东。
“部队离开时,庆城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沿街摆放茶水、果品,满含热泪,依依不舍,夹道相送,走了一天没走出去,第二天才走的。”闫亮说,三八五旅驻防庆阳8年时间里,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还经常给群众挑水、扫院、打围墙、修房子,军民双方建立了深厚感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岁月如流,匆匆而过。曾经的艰苦岁月已然远去,但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期间,在大生产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成为庆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庆阳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不懈奋斗。
初夏时节,陇东大地姹紫嫣红。曾经开展过大生产运动的地方,有些开发为新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有些实施退耕还林,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位于华池县大凤川的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建起了南梁干部学院,全省各地一批批党员干部在此接受党史教育,接受精神洗礼。